地蠶的繁殖方法 蠐螬最覺見的養殖方式

地蠶的繁殖方法 蠐螬最覺見的養殖方式

1、飼養方式:

蠐螬(地蠶)飼養方式以池養為主。在以開發昆蟲蛋白飼料為目的,多用大坑。一般以3米長、2米寬、0.5米深的地下坑為佳。磚石水泥結構,上口用木材做成高1.5米、寬與長和坑相同的大紗罩,一側可設置有工作人員出入的紗門。(產卵飼養成蟲時、坑內填滿適合金龜子生活的飼養土,稍高於坑周圍地面,防止雨水內灌;坑內種植馬鈴薯等塊根植物;也可采用地上式飼養池飼養。

2、飼養土的選擇與溫度、濕度的調控

飼養土是金龜子幼蟲一生的棲息活動場所,成蟲在日間也鉆入土中隱蔽和產卵。所以,飼養土配制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飼養的成敗。一般以含腐殖質多的菜園土為好。由於蠐螬體壁較薄,缺少保持體內水分的蠟質層,因而對土壤濕度(含水量、要求較嚴。過幹影響蛻皮,並易擦傷皮膚而致死;過濕又會使土壤空間密度縮小,影響正常呼吸和取食活動。一般對土壤含水量要求在15%-20%之間。如土壤濕度不夠。可在地表適當噴水,以土表稍濕為度,或覆蓋雜草、樹葉、菜葉等調整。土壤過濕可翻松表土通風去濕。蠐螬對土壤溫度要求,沒有濕度那樣嚴格。一般在1℃-2℃的土溫中便能安全過冬,14℃-22℃是其生存最為適宜的溫度,夏季不超過27℃便能安全越夏。坑養或池養方式土壤溫度變化較緩慢。

3、種蟲采集:

采集方法有:

(1)挖土采集幼蟲。

尋找適宜金龜子幼蟲的生活環境,如在偏粘性土質的堆肥中,在長年不翻動的爛草、落葉堆下,在朽木中,在木材廠周圍的碎木爛樹皮堆下,在種過花生、土豆、紅薯及其他塊根作物的田間都可采到幼蟲。采集時隻要用鐵鍬挖下20厘米深左右,將土翻起打碎,發現有褐頭、白身駝背的小蟲,即可撿起,放入盛有原產地土壤的水桶或玻璃缸中飼養。采集幼蟲以春秋季節為合適,因為此時多為3齡的老熟幼蟲,便於通過飼養在短期內獲得成蟲,夏季采收的多為初齡幼蟲,此時常因氣溫高、濕度大,挖采時易破壞原來土中的蟄伏環境,影響幼蟲成活率。冬季幼蟲潛入較深的土層,不易挖到,且在冬眠期易於死亡。

(2)燈光誘捕成蟲。

利用黑光燈晚間誘集,可捕到大量成蟲。燈光誘捕時要註意雌雄比例。雄蟲趨光性強,雌蟲較差,多伏在地下草叢中。采集到的成蟲按1:1的比例飼養在直徑30厘米、高20厘米鋪有淺土、上有紗蓋的木箱中,喂以精飼料、青飼料。如見雌蟲大部分潛入土中,即進入產卵盛期,此時不宜再翻動飼土。成蟲產卵在5-10厘米深處,產完卵的成蟲即爬到土表上來,可及時撿出,用沸水燙死,烘幹備作藥用。

4、飼料配置:

取食活植物組織的蠐螬種類食性較廣。如同一飼養坑內,蟲口量過多時(1平方米可養200-300隻,坑中栽種的飼料已不能滿足其取食量,應及時填加補育飼料,如馬鈴薯塊、甘薯片、碎玉米粒、麥粒、黃豆、豆餅、豆渣等,同時可加入菜葉、芝麻葉、甘薯葉等青飼料,撒在土表蠐螬即能鉆出土面采食。一般少投量,多次數;春秋多投,夏日少投,冬季不投。

5、飼養管理

自野外采來的蠐螬要按體形大小分級,投入不同的坑中、池中飼養。當進入2齡時,如黃豆大小即可群養。剛自卵中孵出的幼蟲或剛蛻皮後的幼蟲,體弱皮軟,要盡量少翻動,經10-15天後挖開局部檢查1次,當看到大部分幼蟲色澤暗淡、身體收縮、彎曲度小,尾節部位透過表皮看不到有深色糞便,少食不動,並在身體周圍有壓土築室現象時,表示即將蛻皮,不宜再翻動。如蠐螬頭大體瘦,且彎曲度大,即為已蛻完皮,應加大投食量,特別要多投些青飼料。3齡蠐螬取食量最大。

產過卵的坑、池應用木板將表土刮平輕壓。幼蟲自卵中孵出後,先吃掉卵殼,再經過1-2日的生長發育,體表可見到較密的黃色纖毛長出。初生幼蟲夜間到土表作輕微活動並取食,日間潛入土中。此時在平坦的土面上可見到爬行和腹部拖拉過的痕跡,說明卵已接近孵化末期。這時,早孵的幼蟲急需尋找食物,及時提供給豐富的食料是提高成活率的關鍵。如食料不足、幼蟲消瘦無力,甚至死亡。大部分食植性金龜子在一年半到兩年完成一個世代,多以3齡幼蟲越冬。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幼蟲長到接近化蛹或有一定個體時,應將飼土過篩,取出幼蟲蟲體(早取則蟲體小,晚取則影響下批產量。為解決種蟲與商品蟲采留的矛盾,有的采用大坑育商品蟲、小坑育種蟲的方法。為瞭每年多出幼蟲,飼養的方法是集中小坑產卵,等小幼蟲脫完第一次皮移至大坑集中飼養,這樣見效快,繁殖的關鍵是保證多次幼蟲化蛹,分批羽化成蟲,集中產卵,集中飼養。

單招大專學費高嗎 增城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增城好玩的地方推薦 西雙版納旅遊你必須去的地方 西雙版納必遊景點 冬不冬是什麼東西 是怎麼解釋的 被執行人對子女有什麼影響 我的好朋友作文400字 有關好朋友的作文范文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