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的春節風俗 壯族過春節有何特殊慶祝活動

不同民族的春節風俗 壯族過春節有何特殊慶祝活動

1、納西族的春節習俗。

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2、蒙古族的春節習俗。

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傢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3、滿族的春節習俗。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4、彝族的春節習俗。

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傢。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5、水族的春節習俗。

主要聚居在我國的貴州省,不數散居在廣西族自治區。與許多民族一樣,水族每年農正月初一至十五也過春節。節日前夕,傢傢戶戶都要打掃庭院,收拾房屋,縫制新衣,貼年畫、春聯,準備豐盛的節日食品,來迎接新年的到來。春節期間,人們最重果的活動就是祭祀祖先,魚是必不可少的供品。祭祀的習俗,有的地方在傢門口臨時放桌,擺上酒席。有的地方擺上籮筐,一頭盛著各種生產工具,冀盼來年生產豐收。祭祀時,燃香燒紙,全傢無論男女老幼都要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全傢平安,事事如意。春節期間,水族小孩兒會挨傢串門向大人討糖果吃,誰要得最多,誰就被認為福氣最好,將來聰明健康。除此之外,人們還穿著節日盛裝,相互走訪慶賀新年。男女青年則匯集在村頭寨尾,吹笙,擊銅鼓,隨著鼓點跳起各種銅鼓舞。節日期間往往鼓聲晝夜不停,整個水族山寨沉浸在歡樂的節日氣氛中。

6、藏族的春節習俗。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瞭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7、東鄉族的春節習俗。

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8、京族的春節習俗。

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9、苗族的春節習俗。

把春節稱作“客傢年”,傢傢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10、壯族的春節習俗。

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傢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11、佈依族的春節習俗。

除夕之夜全傢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12、傣族的春節習俗。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谷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13、黎族的春節習俗。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傢傢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肴美酒,全傢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傢還要歡唱“賀年歌”。初1、初2、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傢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遊泳屬於有氧還是無氧 遊泳是什麼運動 玉米面粉做饅頭做法 饅頭做法講解 麻椒鴨腿做法 麻椒鴨腿做法詳解 自己如何自學 怎麼提高自學能力 佛教講究什麼 佛教的講究有哪些 玉米湯的做法 如何做玉米湯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