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處暑節氣後天氣還熱的,處暑它隻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征,表示暑天終止。此期間仍然會出現短期回熱天氣,而但並未真正進入涼爽天氣,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後。
2、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鬥指戊(西南方);太陽黃經為150°;於每年公歷8月22~24日交節。此時,太陽直射點已經由“夏至”那天的北緯23°26′,向南移動到北緯11°28′。北京城區,正午太陽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太陽開始偏南瞭。隨著太陽高度的繼續降低,所帶來的熱力也隨之減弱。
3、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到來,標志著炎熱天氣到瞭尾聲,暑氣漸漸消退,由炎熱向涼爽過渡。由於受短期回熱天氣(俗稱“秋老虎”)影響,處暑過後仍有持續高溫,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後。
處暑節氣處在短期回熱天氣(秋老虎)期內,“秋老虎”一般發生在公歷8月~9月之間,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總體來說持續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4、處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義,就是提醒人們暑氣漸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要註意預防“秋燥”。處暑的民俗活動很多,如吃鴨子、放河燈、開漁節、煎藥茶、拜土地公等。
4、節令到瞭處暑,氣溫進入瞭顯著變化階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氣逼人。節令的這種變化,自然也在農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實用價值的諺語,如“一場秋雨一場涼”、“立秋三場雨,麻佈扇子高擱起”、“立秋處暑天氣涼”、“處暑熱不來”等,就是對“處暑”時節氣候變化的直接描述。但總的來看,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容易出現口鼻幹燥,咽幹唇焦的燥癥。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過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