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最著名的書法傢有:王羲之,其代表作為《蘭亭集序》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並揮寫瞭一篇《蘭亭集序》。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威近臣,並以真跡殉葬。
2、顏真卿,其代表作為《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傢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祭侄文稿》是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這篇文稿追敘瞭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且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隨書傢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故《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
3、米芾,其代表作為《蜀素帖》《蜀素帖》是北宋書法傢米芾於元祐三年(1088年)創作的行書絹本墨跡書法作品,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4、《蜀素帖》為作者在蜀素上書其所作各體詩八首而成,其作品內容即為當時的遊記和送行之作。其藝術風格則以和諧變化為準則,天真自然為旨歸,通體筆法跳蕩精致、結體變化多端、筆勢沉著痛快。《蜀素帖》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人稱“天下第八行書”。
5、趙孟頫,其代表作為《膽巴碑》《膽巴碑》又稱《帝師膽巴碑》,為中國元代書畫傢趙孟頫的碑書墨跡。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碑稿為紙本,楷書,縱33.6厘米,橫400厘米,內容為記述帝師膽巴生平事跡,是趙孟頫奉元仁宗命書寫的碑文,《南陽法書表》《式古堂書畫匯考》《壬寅銷夏錄》、《三虞堂書畫目》等書均有著錄。此卷書於延祐三年(1316),書法點畫顧盼有致,用筆遒美峻拔,為晚年碑書之筆。卷後有清姚元之、楊峴、李鴻裔、潘祖蔭、王頌蔚、王懿榮、盛昱、楊守敬題跋,並鈐有許乃普、葉恭綽等收藏印記。現藏故宮博物院。
6、王鐸,其代表作為《擬山園帖》《擬山園帖》,共十卷,清代個人叢帖。清順治八年至十六年(公元1651-1659年)王鐸之子無咎撰集,古燕呂昌摹,張翱鐫。帖名行書。此帖全刻王鐸一傢之書,共103種,其中大多為臨古之書。王無咎傳留大量的王鐸書跡,因而所選皆精湛。刻者亦一時名手,而其它王書刻帖均不如此本為佳,帖後有張縉彥、龔鼎孽及無咎題跋。張縉彥跋曰:“文安公書法妙天下,藉茅太史括所藏書及墨苑傢所流傳匯集此本,有缺略模糊必求別本正字補之,備極龍躍虎臥猊攫象搏之致,文安四十年精力盡在此矣。近代玄宰、子願兩先生戲鴻、來禽二帖,壇坫海內,昔衛夫人見右軍書嘆:此子必掩我名,此本出,惜兩公不及見也。”故此帖無論是所選之帖還是摹刻方面,都極為精妙,遠勝《瑯華》、《銀灣》、《詩酒論》、《二十帖》等帖。
7、吳昌碩,其代表作為《西泠印社記》《西泠印社記》是1914年,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作為首任社長,吳昌碩親自撰書的。今天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同名石碑,就是根據這件作品刻的,一直被西泠印社視若珍寶。隻要知道吳昌碩,或瞭解西泠印社、爬過孤山的人,都知道這篇著名的《西泠印社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