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諸葛亮是個比號稱精通人謀鬼謀的郭嘉還要年輕十一歲的策士。當曹操打完鼎定中原的官渡大戰,此時的諸葛亮不過還是年僅十九歲的少年。但若是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此時的諸葛亮大約已是身處隆中,抱膝長嘯,與徐庶、崔州平等人稱兄道弟瞭。按說以諸葛亮的智商,他應該知道官渡戰後北方大局已定,而劉表志在割據,必非荊襄士人可以長久托身的令主。因此孟公威等意欲北還,雖然是打著日久思鄉的旗號,但其實卻是用腳在曹操和劉表之間投票。但諸葛亮卻說:“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則彼時的諸葛亮早就立志寧為雞首,而不為牛後。故而從本質上說,諸葛亮是個喜歡面對挑戰的人。因為曹操勢大,去瞭不宜露頭;但孫權歷經三代,手下又不乏文武;這兩人都是諸葛亮早就打定主意不會去投奔的瞭。於是放眼當時天下,年方弱冠的諸葛亮早就把寄人籬下的劉備視為可以托付終身的明主,而此時離劉備請他出山尚有至少五年光景。
2、諸葛亮是個很懂得用勢的策略大師。他雖然早就心許劉皇叔,但劉備此時已經縱橫江湖十八年之久。這十八年裡劉備雖然大事未就,但他手下怎麼說也有一批擁躉。如果主動去投效,則自己的權位必然不能超越已有的這幫老人。故而才有徐庶先來投效劉備並趁機推薦諸葛亮一事,則劉備之為人品性及胸中志向其實是諸葛亮早就通過徐庶摸清的底細。故而,諸葛亮的厲害第一是謹小慎微,第二是能戒急用忍,第三就更難得瞭:那就是諸葛亮雖然是個極端註重細節的人,但從《隆中對》中可知諸葛亮卻又是一個極具大局觀的人。這就像是張良,論細節能腳踢劉邦提醒他不要在關鍵時刻得罪韓信,論大體可以鼓動劉邦在鴻溝之盟後對項羽急擊勿失。但劉備在官渡大戰後不投張魯劉璋孫權而投劉表,諸葛亮待價而沽高臥隆中終遇明主,這在通信落後的古代的確不能不說是天意。不過看看投身於曹魏的諸葛誕,效忠於孫吳的諸葛瑾,也許這種所謂巧合的“天意”其實不過就是人意而已。
3、諸葛亮真正展露頭角其實是在決定天下走向的赤壁大戰中。劉備當陽大敗,情勢危急,諸葛亮出訪東吳而與之連橫,他對曹操弱點的總結竟然和名動天下的周瑜不謀而合。這就不能不讓同為英雄的孫權對他青眼有加。據說張昭向孫權推薦諸葛亮,但諸葛亮終不肯留;而孫權也讓諸葛瑾做說客,但卻被諸葛瑾一句“弟亮已失身於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頂瞭回去。對於孫權有意招攬自己的好意,諸葛亮倒是直接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可見諸葛亮是嫌孫權這個人無君人之量。看看後來陸遜憂死,虞翻貶斥,不能不說諸葛亮是有先見之明的。相比於孫權動輒拔劍剁桌子立威,劉備的確算是忠厚長者瞭。一葉知秋,諸葛亮善於從一個人的細節入手來考究這個人的秉性,這的確要比荀彧崔琰之輩要高明一籌。而得到自己認可的君主就能毫無保留的竭盡忠誠並矢志不渝貫徹始終並排除外來利益的誘惑,這不能不說是諸葛亮處身立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