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東陵: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共5個皇帝。
2、順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滿族,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第九子,生母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六歲即位,十三歲親政,是為清軍入關後的首位皇帝,在位共十八年(1644年—1661年),即位早年由叔父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死後謚曰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陵寢清孝陵(河北遵化市清東陵),由第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繼位,是為康熙帝。
3、康熙: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4、乾隆:乾隆帝名愛新覺羅·弘歷,滿族,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傢、戰略傢。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初封和碩寶親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弘歷禪位於皇十五子愛新覺羅·顒琰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僅次於其祖父清聖祖康熙帝)、年壽最高的皇帝。
5、咸豐: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7.17—1861.8.22),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生母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為儲君。道光三十年(1850年)即位,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的對朝政改革。為瞭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同時,罷斥瞭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最後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咸豐朝以後也因企圖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面而開啟洋務運動。
6、同治: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歷4月27日),同治帝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咸豐十一年(1861年)即位。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瞭太平天國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