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印度群島(TheWestIndies)是北美洲的島群,位於大西洋及其屬海墨西哥灣、加勒比海之間,北隔佛羅裡達海峽與美國佛羅裡達半島相望,東南鄰近委內瑞拉北岸,從西端的古巴島到委內瑞拉北海岸的阿魯巴島,呈自西向東突出的弧形,伸延4700多公裡。面積約24萬平方公裡。
2、詳細介紹如下:
由1200多個島嶼和暗礁、環礁組成。主要島嶼為牙買加島、古巴島等。其中最大島嶼是古巴島。
1492年意大利航海傢哥倫佈奉命攜帶西班牙國王致“中國大汗”國書首航,橫渡大西洋,於10月12日登上巴哈馬群島東側的聖薩爾瓦多島,他誤認為該島是印度附近的島嶼,後因該群島位於西半球,故稱西印度群島,沿用至今。
群島自北向南分為巴哈馬和大安的列斯、小安的列斯(二者合稱安的列斯群島)三大組群島及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島四部分。大安的列斯群島是西印度群島的主體,系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延伸部分,多屬大陸島,著名島嶼有古巴島、海地島、牙買加島和波多黎各島等。海地島中部的杜阿爾特峰海拔3175米,是西印度群島的最高峰。
小安的列斯群島主要由弧形排列的背風群島,向風群島及南緣的眾多小島組成,島弧內側以火山島為主,外側小島多由石灰巖構成,地勢低平,特立尼達島為大陸島,是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北段支脈的延續部分;多巴哥島構造上屬小安的列斯群島,由火山巖構成。
巴哈馬群島多屬在海底石灰巖淺灘上發展起來的珊瑚礁島,計有大小島嶼700多個及眾多巖礁,群島中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鋁土、石油、天然氣、鎳、鐵、鈷、鉻、錳等,特立尼達島上有世界最大的瀝青湖(面積約47公頃)。群島位於北緯10°~27°之間,地處東北信風帶,盛行暖濕海洋氣團,暖流繞經各島沿海,各島向風的北、東北部與背風的南、西南部的氣候和自然景觀存在著明顯差異。除高山外,年平均氣溫多在25~26℃,最熱月出現在8月份,年較差小。迎風側年雨量1500~2000毫米,局部地區可達5000多毫分佈(1990年,萬噸)米,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發育有熱帶常綠林和紅壤一磚紅壤;背風側年雨量500~1500毫米,屬熱帶幹濕季氣候,伴隨降水的時空差異,植被分別為熱帶季雨林,熱帶稀樹草原和熱帶灌叢,土壤以棕紅色土為主。
西印度群島原為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故鄉。從15世紀末葉開始,相繼淪為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丹麥和美國的殖民地。長期殖民統治,印第安人幾被趕盡殺絕,從非洲販運來的黑人及其後裔成為該區主要的勞動力,黑白混血種人形成瞭新的民族。
19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國和古巴3國先後獲得名義上的獨立。二戰後,又有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巴巴多斯、巴哈馬、格林納達、多米尼加聯邦、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安提瓜和巴佈達,聖基茨和尼維斯等10國先後宣佈獨立。但是,至今仍有10個地區尚處在英、美、法、荷等殖民者控制之下。
西印度群島共有居民3000多萬人,為拉丁美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但人口分佈不均,多集中在大城市和避風港附近。種族構成復雜,黑種人和混血種人約占60%,白種人和亞洲人分別占35%和5%左右,古巴和波多黎各以白種人為多(占70%以上),海地和巴巴多斯黑人占90%,巴哈馬、牙買加、格林納達等國,也多為黑人。其餘多以黑白混血種人為主。
在13國中,古巴人口最多,已超千萬,多米尼加共和國和海地次之,特克斯群島和凱科斯群島人口最少,兩群島共有居民6000人左右。巴巴多斯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裡578人,殖民主義者長期統治的結果,使西印度群島各國、各地區經濟大都以農業為主,外國農業公司占有大量土地並雇工種植單一的經濟作物。在已獨立的國傢中,單一經濟狀況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改變,經濟畸形發展,人民生活低下,如獨立最早的國傢海地現仍屬世界41個最不發達的國傢之一。農作物以甘蔗種植為主,香蕉,咖啡、可可、煙草等次之,糧食不能自給。長期以來,甘蔗種植和蔗糖生產與出口構成各島國的經濟基礎,其中古巴是人均產糖和出口最多的國傢。群島各國工業不達,以鋁土、石油等采礦業為主,其次有鎳、銅和鐵等開采與冶煉業,且多為外國資本控制;輕工業中制糖等食品工業較重要。
群島地處南、北美洲之間,大西洋經巴拿馬運河通太平洋的海上必經之地,交通和戰略地位重要。海、空港眾多,海、空聯系便捷,主要港口有哈瓦那、聖地亞哥、金斯敦、聖多明各、太子港、聖胡安、西班牙港和威廉斯塔德等。近年來,旅遊業有瞭較大發展,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療養勝地。在一些小的島國中,旅遊業收入已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
西印度群島地區包括從佛羅裡達半島尖端穿過加勒比海延伸到南美洲北岸的一切島嶼。這裡有23個政治實體,其中有些很小。西印度群島的一致性和差異性來源於4個因素的結合,一個是地理因素,其他3個是歷史因素。地理特點是島嶼性,3個歷史主題是殖民主義、甘蔗種植和奴隸制。
西印度群島中的島嶼,其大小范圍從面積110,861平方公裡(42,804平方哩)、居民超過1,000萬的古巴,到格瑞那丁群島和維爾京群島中渺小的、無人居住的巖石小島等,各不相同。這些島嶼散落獨處,再加上其中多數面積狹小,為西印度群島招致瞭一段殖民主義以及外來勢力占統治地位、各島淪為屬地的漫長歷史。在17和18世紀,西班牙、英國、荷蘭和丹麥之間對西印度群島的領土瓜分,給本地區帶來瞭惡性循環的戰鬥;殖民領地在戰爭時期被攻占,然後又通過和約進行交換,助長瞭帝國列強的地緣政治野心。各島之間的往來聯系一向淡薄,因為各個殖民強國都力圖同各自的殖民地保持占統治地位的關系。島間出現聯系,也基本上局限在屬於同一歐洲語族的島嶼(通常都有相同的殖民隸屬關系)。
西印度群島的某些部分曾經歷瞭近500年的歐洲帝國主義統治。如果說殖民主義已在時間的推移中被非殖民化所消除的話,那麼除瞭古巴和聖基斯,那曾以單一的蔗糖生產為主的經濟實體也已衰微瞭。19世紀奴隸解放運動後西印度群島農民的興起和20世紀的經濟多樣化,已改變瞭大多數社會的經濟基礎,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種植園仍然占有大片土地,但由於城市化和人口外遷,其社會意義已經減弱。盡管如此,對一種或少數幾種農產品的依賴,在大多數國傢仍是主要的經濟問題。
種族歧視深植於西印度群島的奴隸制度裡,它的最露骨形式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就隨奴隸解放運動而開始消失,這個過程又通過非殖民化加速進行。雖然如此,大多數西印度群島的社會仍然是按膚色、文化和階級畫分階層的。
盡管本地區有共同的歷史背景和島嶼性,但在西印度群島各國之間並未形成多大的凝聚力或統一性。語言和文化上各不相同的西印度群島,實際上可以按共同的歷史和政治背景分成四個不同的組別︰1.西班牙語組加上海地,均有政治獨裁和美國反覆幹涉的長久歷史;2.英屬西印度群島——現通稱大英國協加勒比區(包括大陸上的伯利茲和圭亞那),通過加勒比共同體和共同市場以及東加勒比海國傢組織等地區性的聯盟聯合起來;3.法屬安地列斯群島(瓜德羅普和馬提尼克),在政治上現在同其附屬地並入法蘭西本土,作為其海外省;4.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其中阿魯巴(Aruba)於1986年作出獨立決定前就實際上分離出來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