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音:[jìyú]
釋義及出處:非分的希望或企圖
宜絕橫拜,以塞覬覦之端。——《後漢書·楊秉傳》
希望得到不該擁有的東西。左傳.桓公二年:「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宜絕橫拜,以塞覬覦之端。」
2、近義詞:
覬幸:希望能僥幸得到;覬望:非分的希望;覬欲:非分的希求與貪;覬奪:希圖攘奪;覬欲:企圖;覬利:企求利益。
3、相關典故:
《左傳·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杜預註:“下不冀望上位。”《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宗廟乏祀,社稷無位;羣兇覬覦,分裂諸夏。”《舊唐書·崔元略傳》:“時劉棲楚自為京兆尹,有覬覦相位之意。”清魏源《廬山王文成公紀功碑歌》:“明季中葉患尾大,爪牙覬覦強宗盟。”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可容外族之贊嘆,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李二和《流浪的夢》:“他們強撐著幹癟的軀殼,在寒徹的風中半是覬覦、半是絕望地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