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一遇到攔路的荊棘,就把生命當成笨重礙事、一文不值的東西扔掉。——法佈爾《昆蟲記》
賞析:這句話告訴我們生命的重要性,生命是非常珍貴的,我們要學會珍惜,人生中遇到挫折和困難是必然的,不可能事事如意,但一定要真愛生命,在昆蟲的世界裡,也是如此,生命雖然短暫,但也不能隨意放棄,但人類並不把昆蟲的生命當做什麼有價值的東西,這是可悲的。
2、螳螂是一種美麗的昆蟲,它像一位身材修長的少女。在烈日的草叢中它儀態端莊,嚴肅半立前爪像人的手臂一樣伸向天空,活脫脫一副很誠心誠意的禱告姿勢。——法佈爾《昆蟲記》
賞析:螳螂在我們的心目中是一種可怕的昆蟲,因為它會咬人,但法佈爾作為一名昆蟲學傢,卻把它寫得像少女一般美妙,這就是文字的力量和奇妙之處,而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文字可以讓更多的人喜歡上這類科普讀物,對於普及昆蟲學知識有巨大的幫助。而說到科普讀物,大多數都是生硬難懂的,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這就是名著與普通作品的差別。
3、一個人善於奉獻,才能獲得別人的感恩和回報,彰顯自己在群體價值,過上想和諧美好的生活。——法佈爾《昆蟲記》
賞析:這段話應該說的是蜜蜂吧,我們在寫蜜蜂采花作密的時候,經常會把無私奉獻這個當做它們的美德,而中國古代的著名詩人羅隱也有一首傳送千古的詩“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也是對蜜蜂辛勤勞作的寫作。
4、在偶然的盲目之中,也會有驚人的遠見卓識。——法佈爾《昆蟲記》
賞析:有時候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或者下一個重大的決定時,並沒有可靠的依據和準繩,但往往時間不允許我們準備這麼充分,而根據自己的判斷果斷的做好這些事情時,也有成功的可能性,甚至堪稱遠見卓識,因此,我們要遇事要果斷,敢於挑戰困難。
5、科學實驗讓我們認清瞭自然界的真實狀況,所有的一切都是有依據的,絕非偶然現象。——法佈爾《昆蟲記》
賞析:科學實驗是近代科學發展的誕生的產物,也對科學的驗證和實踐方式,它讓我們發現瞭很多自然界的規律,掌握瞭很多知識,而事實是,我們發現很多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可尋,也是必然的結果,而這些依據是客觀存在的,並不是偶然現象。
6、本能有無懈可擊的邏輯,即使在最微弱的地方也能體現出來。——法佈爾《昆蟲記》
感悟:什麼是本能?本能是人或者動物與生俱來的、天生就擁有的思維和反應,例如動物遇到危險就會逃避或者防衛,遇到可口的食物就會想吃上一口,這些都是動物的本能,是自然的邏輯,是不需要推理的,但我們時常忽略。
7、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都天生具備一些智慧,一些與生俱來而非後天獲得的靈感。——法佈爾《昆蟲記》
感悟:經過歷史的演變和進化,人類的智慧高於地球上的一切動物,成為瞭這個星球上的霸主,用人類的智慧建立瞭高高在上的地位。但其實,其他動物也是具有智慧的,例如昆蟲,它們也有靈性,懂得生存的道理,例如遇到危險的時候也知道反擊和逃跑。
8、人們天真的幻想終將在殘酷的現實中,令人惋惜地走向終結。——法佈爾《昆蟲記》
感悟:人們自以為掌控瞭真理,也成為瞭地球的霸主,但其實大自然的力量是永遠不能被征服和完全突破的,幻想和現實的差距,就是野心與現實的距離,走到終結,人類也無法解答這個問題。
9、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於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法佈爾《昆蟲記》
感悟:這句話對我的啟發真是太大瞭,全世界的智者都能支持覺悟和恒心對學習的幫助和作用,在中國的文學大傢口說也是這麼說的,例如清代學術巨子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講“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就說人要守心,要有恒心,會成就學術。
10、我們的生存是以它們的死亡為基礎的。世界本來就是處在一個永無窮盡的循環著的狀態。由此看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確是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的哲學問題。——法佈爾《昆蟲記》
感悟:這段話道出瞭萬物的真理與客觀存在的事實,例如,如果說萬物有靈的話,那麼人類這種靈長類動物為瞭生存,就必須吃掉動物、植物,因為我們是雜食動物,並不能用殘暴來形容,這是自然之理。在昆蟲的世界裡,也是這樣的,弱肉強食是客觀存在的道理,也是自然現象,反而就是這種競爭讓動物在進化。
11、最後,這個龐大的大傢庭消失瞭。這些小蛛紛紛被飄浮的絲帶到各個地方。原來背著一群孩子的榮耀的母蛛變成瞭孤老。一下子失去那麼多孩子,它看來似乎並不悲痛。它更加精神煥發地到處覓食,因為這時候它背上再也沒有厚厚的負擔瞭,輕松瞭不少,反而顯得年輕瞭。不久以後它就要做祖母,以後還要做曾祖母,因為一隻狼蛛可以活上好幾年呢。——法佈爾《昆蟲記》
心得:這段話描寫瞭狼蛛這種昆蟲的`生活狀態,讓我們看到瞭狼蛛的繁衍過程,十分有趣的是,狼蛛似乎和人類不太一樣,它們對於分離問題並不像人類一樣脫離帶水,為瞭生存和發展,小狼蛛在可以自由生活的時候就獨自覓食去瞭,各自生存。在昆蟲的世界裡,這些行為是我們難以理解的,但反過來想一想,又充滿瞭自然法則,畢竟它們不像人類有很強大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這也是為瞭生存和自我保護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