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位遊客,大傢好!歡迎大傢來到世界文化遺產地都江堰。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們今天的遊覽路線是,從秦堰樓下去,依次參觀二王廟、安瀾索橋、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最後我們在離堆公園門口集合登車。整個行程大約需要兩個小時。在遊覽過程中,請大傢愛護景區環境,緊跟團隊,以免走失;同時,希望大傢記號我們的停車位置和車牌號,以及我的聯系方式。
2、先為大傢介紹一下景區概況。都江堰修建於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時期,蜀郡首李冰率民眾耗時約20年修建而成,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年代最久遠,並且依然發揮巨大效益的無壩引水工程。難怪餘秋雨先生會說:“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3、都江堰工程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大部分組成。現在我暫且不講飛沙堰如何排水防洪,也不講寶瓶口怎樣控制水量。重點給各位講講都江堰的渠首部分魚嘴。大傢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去,位於江心位置形如魚嘴的就是魚嘴分水堤。魚嘴為都江堰水利工程奠定瞭至關重要的三大基礎,我個人對它做一個總結,就是巧奪天工的一個“巧”字!
4、第一個巧:分四六,平澇旱。大傢請看,面對滾滾而來的岷江水,河床中央的魚嘴將它一分為二:一條外江繼續擔任主河床的作用;一條內江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道。當年李冰特別將內江的河床深度挖到低於外江河床三尺三,又使外江的河床寬度寬於內江河床九丈九。這樣一來,岷江水流量小的時候,六成的水就流入內江,保證瞭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用水。到瞭洪水季節,岷江水流量大增,河床寬廣的外江就會容納近六成水流量,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澇之災。這種功能就是二王廟石崖上刻著的六個字—-分四六,平澇旱。
5、魚嘴的第二巧,就是它發揮瞭排沙排石的功能。由於都江堰處於岷江中遊,所以,上遊大量的沙石順流而下。根據河水在彎道處的環流原理,江水沖擊在彎道的崖壁上會產生漩流,將下層的沙石卷到水流表層;並且,水流越大卷起的沙石越多,因而大部分的沙石都會自動被帶到外江而不會進入內江。同時,魚嘴又處於“正面取水,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因此80%的沙石就會從這裡排走,這樣就大大的減少瞭內江淤塞之害。
6、第三個巧:中流砥柱。大傢設想,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兩千多年前,眼前這個固若金湯的魚嘴堤壩是用什麼材料構築的呢?李冰巧妙的使用土石和裝有卵石的竹籠,互相連接,形成堤壩。因為用料簡陋,歷朝歷代有不少人想要改變工程用料。元代官員曾在魚嘴這一關鍵部位鑄造一個一萬六千斤的鐵龜;明代地方官又以鐵牛鎮守魚嘴,但是都被洪水沖走,以失敗告終。直到明代禦史盧翊巡查四川考察水利時提出,隻有李冰用竹籠裝卵石的古法才符合以柔克剛的自然規律。把竹子編成竹籠,用竹籠裝卵石,層疊堆垛,連接成壩才能減少堤壩斷裂的可能,加上卵石之間的空隙可使水緩慢滲出,也就減少瞭潰壩的危險,從而形成既堅固耐沖又不積水的堤壩。同時,由於工程修建時不追求一勞永逸,取材因陋就簡,所以每年的歲修又可使都江堰實現持續更新,體現瞭因勢利導樸實無華的東方思路。
7、當然,僅有魚嘴的作用是不夠的,都江堰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為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