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前342年,魏將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擊退韓將孔夜的軍隊,韓昭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救。孫臏采用圍魏救趙的戰術,率軍襲擊魏國首都大梁。
2、龐涓知道消息後,急忙從韓國撤軍返回魏國,但是這個時候,齊軍已經向西進軍。孫臏考慮到魏軍一向自恃其勇,一定會輕視齊軍,況且齊軍也有怯戰的名聲,所以就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引誘魏軍進入埋伏圈後加以殲滅。
3、在援救韓國的道路上,孫臏命令進入魏國境內的齊軍,第一天埋設十萬個做飯的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個,第三天減為三萬個。
4、龐涓行軍三天查看齊軍留下的灶非常高興,說他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不敢應戰,沒想到進入魏國境內三天,齊國的士兵就已經逃跑瞭一半。
5、這個情況讓龐涓非常自信,於是丟下步兵,隻帶領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估算龐涓天黑能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所以孫臏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樹的樹皮,露出白木,在樹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6、然後他又命令一萬名弓弩手埋伏在馬陵道兩旁,約定“天黑能在此處看到有火光就萬箭齊發”。龐涓果然當晚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見到白木上寫著字,於是點火查看。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萬箭齊發,魏軍大亂。
7、龐涓自知敗局已定,於是拔劍自刎,臨死前說道:“遂成豎子之名!”,意思就是倒成瞭那孫子的名氣。龐涓死瞭,齊軍見此乘勝追擊,殲滅魏軍數十萬人,俘虜魏國主將太子申。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而齊國則稱霸東方。
8、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凡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名人,一是非常聰明,二要學會忍耐,不是有句話說得好嗎,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孫臏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實瞭這一句話的正確性。
9、這個故事也同時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道理——同行是冤傢。孫臏和龐涓,師出同門,是同過窗的好兄弟。是什麼,讓兩人落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有人說,是稀缺的政治資源,為爭奪資源,兩人樂此不疲地廝殺。卻迎來灰色結局:一個死於亂軍中;另一個則鳥盡弓藏,退隱完事。兩人似乎都輸瞭。無人獲勝。“槍響之後,沒有贏傢”,所以如何保持和同行之間穩定關系,其實也是我們現在職場人要學習和探究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