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
2、平遙舊稱“古陶”,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一直是縣治所在地。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墻,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舊墻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面包磚。以後景泰、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臺。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瞭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裡的平遙縣城分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墻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墻以外稱新城。平遙城墻現存有6座城門甕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其中南門城墻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墻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的保護范圍。
3、平遙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整座城市非常周正,街道橫豎交織,街巷排列有致。市樓位於城市中央,明清街位於南北中軸線上。古城建築分為兩部分:城隍廟居左,縣衙居右,文廟居左,關帝廟居右。道教清虛觀居左,佛教寺院居右。平遙也被稱作“龜城”,南門是頭,北門是尾,東西四座城門為四條腿,城內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仿佛龜背上的花紋,組成瞭一個龐大的八卦。它反映瞭平遙人經受苦難,渴望和平的樸素本質,人們希望在城墻的護衛下,這裡是一個遠離戰亂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