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書簽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稱牙黎,即象牙制成的書簽。唐韓愈《送諸葛往隨州讀書》詩雲:鄴候傢書多,插架三萬軸。一一是牙簽,新若手未觸。這詩裡便提到瞭牙簽。後來卷軸書改成折裝,牙簽變薄瞭,用骨片或紙板制成,有的還在薄片貼上一層有花紋的綾絹,於是原本插在卷軸內的牙簽變成瞭夾在書內的書簽。
2、宋朝以後書簽式樣基本定型,就成現在這個樣子瞭。由於過去物質生活的匱乏,市場上書簽的數量極其有限。書簽在市場上指甚至大量出現。隻是近年來的事,但即便如此,書簽的數量比起郵幣票卡來,還是相對要少得多,而書簽從某一角度而言更能準備、生動地記錄生活、反映生活。
3、方寸書簽,如一面鏡子,窺千年文化,映百態人生。展卷讀書之餘欣賞這精美的藝術書簽,不但平添瞭許多情致,變是讀書的一大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