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倫敦 Jack London 約翰· 格利菲斯· 倫敦 John Griffith Londo

傑克·倫敦 Jack London 約翰· 格利菲斯· 倫敦 John Griffith Londo

傑克·倫敦 Jack London 約翰· 格利菲斯· 倫敦 John Griffith Londo

簡介:傑克·倫敦(Jack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原名約翰·格利菲斯·倫敦(nJohnGriffithLondo),美國現實主義作傢。他一共寫過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短篇小說和故事,3部劇本等。主要作品有:小說集《狼的兒子》,中篇小說《野性的呼喚》、《熱愛生命》、《白牙》,長篇小說《海狼》、《鐵蹄》和《馬丁·伊登》等。

中文名稱:傑克·倫敦

英文名稱:Jack London

中文別名:約翰· 格利菲斯· 倫敦

外文別名:John Griffith Londo

出生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職業:編劇 演員

星座:摩羯座

血型:

出生日期: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

身高:

畢業學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詳細介紹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傑克·倫敦於1876年1月12日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破產的農民傢庭。童年時的他就已飽嘗瞭貧窮困苦的滋味。8歲的時候,為瞭謀生,他不得不到一個畜牧場當牧童。10歲以後,他開始在舊金山附近的奧克蘭市當報童、碼頭小工、帆船水手、麻織廠工人等。這期間,傑克·倫敦開始閱讀大量的小說和其他讀物。16歲時,他失業瞭,不得不在美國東部和加拿大各地流浪,住在大都市的貧民窟裡,並曾以“無業遊蕩罪”而被捕入獄,幾個月以後才重獲自由。

窮苦和缺少歡樂的童年使傑克·倫敦早早地成熟瞭。傑克·倫敦從10歲起就不得不半工半讀,隻要有可能,他就會把時間都用在讀書上。不滿9歲時,傑克·倫敦就已經熟讀瞭華盛頓·歐文寫的西班牙旅行記《阿爾汗伯拉》。他還讀瞭一些從雇工那兒借來的一毛錢一本的小說,他抓到什麼就讀什麼。傑克·倫敦11歲離開牧場來到奧克蘭,在免費的公共圖書館裡如饑似渴地讀著能借到的第一本書。到16歲之前,他一直是做工—讀書、讀書—做工。因為貧困傑克·倫敦小學畢業後便去工作,10歲左右就開始做報童和罐頭工人,在街頭鬥毆中練就瞭一身本領,成瞭小流氓頭。他最喜歡的活動是駕駛船隻。13歲時他曾經隻身駕駛小船穿過暴風雨中的舊金山灣,別人幾乎難以相信,可那是事實。後來他攢瞭一點錢,買瞭一隻小船,原來是為瞭好玩,不久之後卻結識瞭蠔賊,便也跟他們一樣做起不要本錢的買賣。他糾集瞭一夥同伴,駕船去偷舊金山灣養殖戶的蠔,甚至燒毀別人的船隻。他打架酗酒,大笑狂歡,在幾百英裡的海路上自由闖蕩。不久他結識瞭海灣巡警,又反過來做巡警去追捕蠔賊。

17歲時他上瞭一捕獵船做水手,經過朝鮮、日本,到白令海一帶去獵海豹。途中他經過瞭嚴寒、風暴、最沉重的苦役的鍛煉,參加瞭狩獵海豹的種種活動。因為從小在海灣裡玩船,他駕船很有一套,在船上年紀雖小卻深得船主和同行們的贊許。又因為從小飽經摔打,能夠參加水手們最野蠻的活動,所以他交瞭許多朋友,聽瞭許多有趣的和可怕的故事。這些都成瞭他的海洋小說的寶貴素材。《海狼》描寫的獵海豹船的豐富生活便是一個精彩的例子。驚濤駭流中的海洋生活是艱苦的,但他沒有忘記讀書,在返航駛入舊金山灣時,他已經讀完瞭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文學之路

遠航歸來他把自己的經歷寫成瞭一篇散文《日本海口的臺風》,參加瞭《呼聲》雜志的寫作競賽,榮獲瞭第一名,得到獎金二十元(第二、三名都是大學生)。隻受過小學教育的傑克·倫敦第一次顯露出他的創作才能,這要歸功於他平時的勤奮學習——他認真閱讀文學大師們的優秀作品,並且養成瞭作筆記的習慣。也許他便是受此鼓勵,走上文學之路的。

這時傑克·倫敦已經從早期的蒙昧裡醒悟過來。他立志掌握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電氣,便到奧克蘭電車公司去求職。他對經理說他為瞭掌握技術什麼苦都肯吃。經理讓他一天幹活十三個小時,沒有星期天,把他累的死去活來。後來他才知道實際上有兩個工人被他頂去瞭工作,那兩人每月各四十元,共是八十元,而他一個月才拿三十元。而且一個被他頂去瞭工作的人因為有一妻三子要養活,卻又無法為生,自殺瞭。這對於傑克·倫敦是一次極其深刻的教訓,他憤然拋下瞭手裡的煤鏟。

這次苦役讓他懂得瞭一個可怕的真理:無論自己如何身強力壯,十年、二十年之後總會有更年輕力壯的人來接替他,把他扔到垃圾堆裡去。

1904年,他參加瞭從舊金山到華盛頓去請願的失業者隊伍,向東海岸進發。他途中因故脫離瞭隊伍,便偷乘火車在北美大陸流浪,跟車警、乘務員捉迷藏,周遊全國,以此為樂。他曾經被捕,罰作瞭三十天苦役,親眼見到瞭美國監獄裡駭人聽聞的現實。出獄後他偷乘西去的列車到瞭加拿大西海岸,再從那做水手南下,回到舊金山。這次特別形式的旅遊給瞭他豐富的人生體驗,尤其是貧困的流浪漢的體驗。他明白瞭一個道理:最能夠關心窮苦人的往往是窮苦人。

他對讀書一直就有興趣,就連在做蠔賊時也在他的小艇上讀過許多書。流浪歸來他開始大量閱讀。他讀過聖西門、傅立葉、蒲魯東的作品,明白瞭私有財產的罪惡;他甚至讀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宣言》,大體懂得瞭共產主義是怎麼回事。

為瞭讀書他十九歲時進瞭奧克蘭中學,準備考大學,同時加入瞭社會黨。他參加工人集會,發表激烈的演說,主張破壞現有的社會秩序,並曾經因此被捕。在奧克蘭中學讀書時他在學校的報紙上發表瞭小說《小笠原群島》,連載瞭兩個月,這樣,他從事文學的興趣更濃厚瞭。1897年,21歲的傑克·倫敦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但之後由於資金短缺而從伯克利輟學。

他曾經希望靠勞動為生,繼續讀書,卻發現那幾乎是個幻想。他在一傢洗衣作坊工作,累得半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讀書。在他的讀書夢瀕於破滅時,阿拉斯加發現金礦的消息傳來,給他帶來瞭新的希望。1897年3月傑克·倫敦踏上瞭淘金之旅。

他求得瞭一點支持,和三個同伴籌備瞭八千磅物資準備在克朗克過冬。他們在寒冬到來之前克服瞭重重困難,經歷瞭千辛萬苦來到瞭靠近北極的育空河,在那兒度過瞭冬天。

在到育空河流域去的路上,倫敦的巧妙的駕船技術得到一次精彩的表演機會。他們自己砍伐木料,造瞭兩艘船,沿育空河往下遊航行。途中他們遇見瞭一段湍急兇險的河道,許多人都曾試圖通過而失敗,說那段河是無法穿越的天險,但是傑克·倫敦卻說他有把握通過。他果然和兩個同伴駕瞭船在圍觀者的一片歡呼中安然度過瞭急流,再回來駕駛第二隻船。這件事引起瞭許多進退兩難的淘金人的註意,他們陸陸續續來請求傑克他們幫助把船隻駛過急流。傑克·倫敦向每隻船索要二十五元報酬,他掌舵,和夥伴們一起把一艘又一艘散的木船駛過瞭險區。他們為此掙瞭三千元之多。他們原可以再賺五千的,但是已經沒有時間瞭,他們還得在嚴冬到來之前趕到下遊去。

他在育空河的冬季營地裡讀瞭許多書,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斯賓塞的《首要原理》、馬克思的《資本論》,還有彌爾頓的《失樂園》和佈朗寧的詩。這些人們在《海狼》裡見到海狼拉爾森讀過,也和范·魏登、佈露斯特討論過。

可惜他們並沒有新鮮水果和蔬菜,傑克·倫敦得瞭壞血病,隻好回傢。他和夥伴們駕瞭一隻船,用19天走完瞭1900英裡的航程,來到白令海峽,從那裡回到瞭加利福利亞。在這一段時間裡他已經勾勒出瞭一些小說的輪廓,後來寫瞭出來,為自己贏得瞭不朽的名聲,也讓克朗代克的一些人和狗的故事廣泛流傳,其中便有《野性的呼喚》裡巴克那隻狗和其他一些人。從育空河回來以後他大約有瞭一點錢,便又讀瞭許多書。他讀的很辛苦,每天工作19個小時。他讀經濟學,讀歷史學和歷史著作,讀生物學、人類學和哲學,也讀瞭大量的文學作品。在他的長篇小說《馬丁·伊登》的主人公馬丁·伊甸身上人們看見瞭對這段極其艱苦的讀書生活的細致刻畫。

傑克·倫敦的父親去世後,為瞭負擔傢庭生活,他又開始打零工。在找工作的時候,傑克·倫敦寫成瞭《順流而下》,可是稿子給退回來瞭。在等待退稿的日子裡,他又寫瞭一篇兩萬神出鬼沒的連載小說,不料也給退回來瞭。盡管稿子次次都被退回,傑克·倫敦卻仍然擠出時間來寫作,繼續寫新的題材。最後《大陸月刊》發表瞭他的第一篇小說——《為趕路的人幹杯》,稿費隻給瞭5元錢。不久,《黑貓》雜志又出40元要他寫一篇小說,這樣,總算有瞭轉機。

轉型記者

1900年,傑克·倫敦的第一本小說集《狼子》出版,立即為他獲得瞭巨大的聲譽和相當優厚的收入。應美國新聞社的委派,他去非洲采訪波爾戰爭,到瞭倫敦,新聞社中途改變瞭計劃,來電不要他去瞭。這時他卻以美國水手的身份到倫敦貧民窟中住瞭三個多月,深入那裡的生活,作瞭詳細得調查,取得瞭第一手資料,回國後出版瞭報告文學《深淵裡的人們》。這本書讓他在美國社會主義者中名聲大振。

1904年他接受瞭赫斯特報系的聘請,去遠東采訪日俄戰爭的消息。他來到日本,看出瞭日本政府故意留難各國記者的打算,便悄悄一個人去瞭長崎,想搭上一艘開往朝鮮的船到前線去,卻被日本警察當作俄國間諜抓瞭起來。釋放後他又搭瞭一艘小汽艇到瞭朝鮮的釜山。汽艇上沒有百人的食物,也無法遮風避雨,隻能在嚴寒的露天甲板上睡覺。到瞭釜山他弄到瞭一條無篷的船,雇瞭三個不會說英語的朝鮮人幫忙,靠自己的駕船本領駛進瞭黃海,沿著海岸行駛,在零下四十度的嚴寒和風濤裡航行瞭六天六夜,終於到達仁川。這時他已經遍體鱗傷,腳、手指和耳朵都凍壞瞭,但是他稍事休整之後便又出發。這回他是騎馬旅行的,連續幾個星期的馬背急行軍把他帶到瞭平壤,那已經是當時一切戰地記者所能夠到達的最北點。他在那裡第二次被日本人投入監獄。出獄後他來到距離戰線隻有四十英裡的地方,從那裡發出瞭一篇又一篇的報道和許多照片,完成瞭其他記者沒有完成的任務。他又因故再度受到被捕的威脅,直到引起瞭美國總統的幹預,才得以脫身。在這次完成采訪任務的履行裡,傑克多次在嚴寒之中駕駛著無篷船航行,對那樣嚴酷的生活有很切身的體會。《海狼》裡有對這樣生活的引人入勝的生動描述。

漫遊世界

1906年,他決定建造一艘船,自己駕著去環遊世界。他預計旅行七年,繞地球一周,可他並不是一個好理財傢,造船活動幾乎成瞭個笑話。那船原計劃花七千元,實際上讓他多花瞭好幾萬元,而且毛病很多。他不能夠再等待,仗著自己駕船的本領就出發瞭,可他勉強把船駕到瞭夏威夷,便不得不開始修理,修好後有很吃力地開到瞭澳大利亞。那船已經無法在前進,他便隻好把它以三千元的低價賣掉,結束這次雖然浪漫卻失敗的航行。

但是,他在那次航行裡仍然創造瞭驚人的成績。他曾經駕駛那艘蹩腳至極的船從夏威夷直航馬克薩斯。當時的《太平洋航運指南》指出,由於赤道海流和貿易風的影響,那一帶海流異常復雜,從來沒有人勝利駕船通過,但是傑克·倫敦卻駕駛瞭一艘勉強修復的船經過九死一生闖瞭過去。他在途中染上瞭一身怪病。在《海狼》裡我們讀到的對於熱帶海洋和貿易風的很富詩意的描寫,其生活素材大約便是從這裡獲得的。

死亡

1916年11月21日,星期二,傑克·倫敦計劃第二天去紐約,而且打算中途繞道去看看芝加哥賽牲會,買一些良種牛,但是那天晚上他卻服用瞭過量的嗎啡身亡。他桌上有個本子,上面寫瞭些計算藥量的數字。那時他患著尿毒癥,但醫生認為把尿毒癥看做他的死因是不能叫人信服的。那麼隻有兩種解釋:自殺,或者是計算藥量錯誤。從他白天的安排來看,不像是自殺;但那麼重要的藥量計算竟也會出錯也叫人難以接受。

個人生活

1899年12月,傑克·倫敦在一次社會黨的聚會中遇到瞭安娜·斯坦斯基。時年17歲的安娜迫切地想要將傑克·倫敦改造成一個純粹的社會主義者,他們沒完沒瞭地討論問題,以至於她常常將他們的友情稱之為“戰鬥”。1900年,傑克·倫敦一時沖動地娶瞭貝西·瑪德恩,二人育有兩個女兒。另外,在與安娜仍然保持關系的情況下,傑克·倫敦又遇到並愛上瞭莎爾尼·吉特利治,他為瞭她拋棄瞭自己的妻子和女兒。

1905年,傑克和莎爾尼在芝加哥結婚,當時傑克剛剛獲得加利福尼亞的離婚批準,而伊利諾斯州卻把他們的離婚否決瞭。該判決一年之後才被承認,因而當時宣佈傑克和莎爾尼的婚姻無效。人們對此議論紛紛,傑克的旅行演講在那時被取消瞭,他的書禁止以各種形式在國內出版;一個叫阿維利爾的婦女俱樂部組織則通過瞭一項決定,譴責大學足球隊以及傑克·倫敦。

莎爾尼會像一個男人似的進行拳擊、擊劍,她喜歡旅行,並且獲得瞭傑克給一個女性的最高評價——“男性的女人”,但他們的幸福並不長久。1911年,莎爾尼生瞭一個病秧秧的女兒,她隻活瞭3天。

金素英 김소영 施柏宇 Patrick Shih 蒂姆·麥克納尼 Tim McInnerny Mr. Tim McInnerny Tim McInnery 李嘉琪 鐘雷 Lei Zhong 雷子 Lei 梅澤由香裡 Umezawa Yukari 吉原由香裡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