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Nikita Mikhalkov 尼傑達· 米嘉可夫 尼基塔· 米亥科夫 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Михалко́в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Nikita Mikhalkov 尼傑達· 米嘉可夫  尼基塔· 米亥科夫 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Михалко́в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Nikita Mikhalkov 尼傑達· 米嘉可夫 尼基塔· 米亥科夫 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Михалко́в

簡介: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制片人、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中文名稱: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英文名稱:Nikita Mikhalkov

中文別名:尼傑達· 米嘉可夫 尼基塔· 米亥科夫

外文別名: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Михалко́в

出生地:俄羅斯莫斯科

職業:演員 導演 編劇 制片人

星座:天秤座

血型:

出生日期:1945年10月21日

身高:

畢業學校: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詳細介紹

人物生平

顯赫傢世

米哈爾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一個聲名顯赫的文學藝術世傢,傢庭濃厚的藝術氛圍為米哈爾科夫以後走上藝術之路創造瞭一個良好環境。米哈爾科夫的父親——謝爾蓋·弗拉吉米羅維奇·米哈爾科夫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傢,蘇、俄國歌的詞作者,前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功勛藝術傢。他出身於貴族,是俄羅斯文化的代表人物。米哈爾科夫的外曾祖父蘇裡科夫是19世紀俄羅斯偉大的畫傢,巡回畫派最著名的兩大代表之一,外祖父尤特·岡恰洛夫斯基是傑出的後印象派畫傢。米哈爾科夫的母親——娜塔麗亞·彼得羅芙娜·岡察洛夫斯卡婭也是作傢、詩人。在這樣的傢庭環境中成長,在哥哥安德烈·米哈爾科夫·岡察洛夫斯基的啟蒙帶路下,米哈爾科夫從小受到傳統文化教育和藝術氛圍的影響,對文學和藝術有著特殊的偏好。

米哈爾科夫的小學生活是在莫斯科第二十專門學校度過的。八年級時轉入一所普通中學,同時考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話劇院演員班學習。

早年從藝

14歲初涉電影,米哈爾科夫在哥哥安德烈的年級作業中拍瞭一個女人離去的鏡頭。當時安德烈剛入前蘇聯國立電影學院學習,拍年級作業時,因女演員臨時不在現場,便急中生智,讓跟他前來看怎樣拍攝電影的弟弟米哈爾科夫穿上女人的大衣和高跟鞋在大街上行走,拍攝離去的背影。從那以後,米哈爾科夫開始進入哥哥的成人圈子,經常參加安德烈的同學聚會,聆聽剛剛邁進藝術殿堂的年輕人:塔可夫斯基、什巴裡科夫、烏爾班斯基、古拉亞等對藝術的高談闊論,為他們跑腿買煙。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前蘇聯電影界的著名人物。與電影界人士的交往使米哈爾科夫中學畢業時便下定決心要當一名演員。

米哈爾科夫先後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話劇演員班和瓦赫塔戈夫劇院的史楚金戲劇學校表演專業學習。1963年米哈爾科夫背著傢庭考入史楚金戲劇學校。入學前,他已經在格奧爾基·達涅裡亞的影片《我漫步在莫斯科》中扮演瞭討人喜歡的小夥子——地鐵建設者柯裡亞一角。

在史楚金戲校學習期間,米哈爾科夫因繼續參加影片《呼應》和《不是最成功的一天》的拍攝,從而違反瞭學校不許學生拍片的規定,被迫退學,但很快便考入前蘇聯國立電影學院,直接插入著名導演米哈伊爾·羅姆的二年級班學習導演(米哈伊爾·羅姆也是米哈爾科夫哥哥的恩師)。學習期間,先後在《貴族之傢》(安德烈·岡察洛夫斯基執導)、《紅帳篷》、《曼舒克之歌》、《萬尼亞舅舅》等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米哈爾科夫很快步入蘇聯戲劇和電影明星之路,1971年拍攝完成畢業作品《戰爭結束時平靜的一天》後,米哈爾科夫順利地從國立電影學院畢業。

隨後,米哈爾科夫被分配到莫斯科電影制片廠工作,很快獲得獨立拍片的資格。然而,當他完成第一部長片的案頭工作就要投拍時,卻突然應征入伍。這一舉動源於莫斯科電影制片廠的一次黨委會。會上討論名人的孩子不去服役一事時,也提到瞭米哈爾科夫。聽到這一消息,米哈爾科夫主動報名參軍(前蘇聯是義務兵役制),一周後,便到瞭遠離莫斯科的堪察加半島的海軍艦隊,在核潛艇上當瞭一名水兵。

開始執導

1968年米哈爾科夫導演瞭自己第一部短片《我要回傢》。1970年,作為畢業作品,他導演瞭短片《戰爭結束時平靜的一天》。1974年導演和編劇瞭自己第一部故事長片《戰中有我,我中有敵》,影片大膽創新,運用風格化電影語言,采取新穎的電影手法與技巧,一開始便確立瞭藝術與商業並重的理念。

初獲認可

1976年,米哈爾科夫的第二部故事片《愛情的奴隸》為他確立瞭國際聲譽。其中對浪漫理想與政治現實碰撞的描繪、精致的技巧和“契柯夫式的機智”獲得瞭贊譽。米哈爾科夫憑借此片獲得瞭德黑蘭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傑克·尼克爾森在看完影片後,將自己的一張照片贈給米哈爾科夫,贈言是“送給影片《愛情的奴隸》的導演,我已成為該片的奴隸。”

接下來,1977年完成的《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強化瞭與契訶夫的聯系。影片主要基於契訶夫的第一個劇本《普拉東諾夫》和其他幾部小說改編而成。《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在蘇聯取得巨大成功後,又在聖塞巴斯蒂安、芝加哥、佛羅倫薩等國際電影節上頻頻獲獎,進一步擴大瞭米哈爾科夫在西方的影響力。

1979年的《奧勃洛莫夫——生命的幾天》改編自伊萬·岡察洛夫被譽為“俄羅斯對世界文學的重要貢獻之一”的名著《奧勃洛莫夫》。這部影片濃厚的俄羅斯韻味再次得到西方的青睞,獲得瞭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此時米哈爾科夫開始暫時擱置起對歷史的追述描摹,通過歷史題材間接探討“現代性”轉而與現實直接“相聚”。1978年的《五個夜晚》,米哈爾科夫頗為有效地捕捉瞭蘇共二十大召開時的時代氣氛,基本采用室內劇的形式,以心理刻畫見長。同年,他還是哥哥的史詩片《西伯利亞敘事曲》中扮演角色。

米哈爾科夫認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藝術標志,今天迫切需要的是關於善與惡的交談,是對妨礙我們生活的人與事的直接揭露。為此,他連續拍攝瞭《親戚》(1981年)和《沒有證人》(1983年)。《親戚》從城鄉差異、冷漠的人際關系、愛與親緣關系的失落等角度入手,以幽默的方式探討“”親情“主題。《沒有證人》采用瞭與《五個證人》相近的戲劇風格,是一部純粹的室內劇,通過離異夫妻一夜的對話,對人性進行瞭層層剖析。

2005年9月,米哈爾科夫暫時離開影協領導崗位,休假拍攝《烈日灼人》的續集《烈日灼人2》。

走向巔峰

2005年米哈爾科夫受第58屆戛納電影節組委會邀請,擔任該屆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和電影基金會單元的評委會主席。

2007年米哈爾科夫新作《12怒漢》入選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它是一部翻拍經典的影片。

2008年10月26日下午,東京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米哈爾科夫獲得黑澤明終身成就獎(與陳凱歌同獲)。

2014年11月30日,米哈爾克夫將邦達爾丘克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的獎狀與獎牌,在北京親手頒給瞭演員王大治。

崔永成 Choi Yong-Sun 최용선 斯蒂芬·坎貝爾·莫爾 Stephen Campbell Moore 向井理 Osamu Mukai むかい おさむ 希爾德加德·斯羅德 Hildegard Schroedter 邢國洲 博班·馬裡亞諾維奇 Boban Marjanovic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