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翣 bì shà
詞語解釋:
古代樹在鐘鼓橫架兩角的扇狀裝飾物。《禮記.明堂位》:“夏後氏之龍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鄭玄註:“周又畫繒為翣,戴以璧,垂五采羽於其下,樹於簨之角上。”孔穎達疏:“翣,扇也。言周畫繒為扇,戴小璧於扇之上。”《續文獻通考.樂》:“元制,建鞞應同一座,通謂之樹鼓……又為重鬥方蓋,並繚以彩繒,四角有竿,各垂璧翣流蘇。”亦用為喪葬之飾。即遮護棺柩的掌扇。《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綏,夏後氏之綢練,殷之崇牙,周之璧翣。”鄭玄註:“此旌旗及翣者,皆喪葬之飾。”孔穎達疏:“周之璧翣者,謂周代以物為翣,翣上戴之以璧,陳之而鄣柩車。”
分詞解釋:
有虞氏:
古部落名。傳說其首領舜受堯禪﹐都蒲阪。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有﹐詞頭。
文獻通考:
書名。宋元之際馬端臨著。三百四十八卷。記載上古到南宋寧宗時歷代典章制度沿革。體例仿杜佑《通典》,但分類更細,計有田賦、錢幣、戶口等二十四門。
鬥方:
(鬥方兒)書畫所用的方形紙張,也指一二尺見方的字畫。
流蘇:
裝在車馬、樓臺、帳幕等上面的穗狀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