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堂 bù táng
詞語解釋:
清代各部尚書﹑侍郎之稱。各省總督例兼兵部尚書銜者,也稱部堂。
分詞解釋:
總督:
①總管監督:總督軍務|昭宣承業,都護是立,總督城廓,三十有六。
②官名。1469年明代專設兩廣總督,後漸成定制。清代起正式成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轄一省或兩三省。另設專管某一事務的總督,如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等。
③宗主國派往殖民地的最高統治官員也稱總督。
侍郎:
1.古代官名。秦漢郎中令的屬官之一。
2.古代官名。漢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後稱侍郎。隋唐以後,中書﹑門下及尚書省所屬各部皆以侍郎為長官之副。至清雍正時,遞升至正二品,與尚書同為各部的堂官。
3.古代官名。晉制,諸王國皆置侍郎,大國四人,小國二人,專司贊相及通傳教令。
尚書:
①亦稱《書》。儒傢經典之一。為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書中保存瞭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傳由孔子編選而成,事實上其中有些篇是後來儒傢補充進去的。
②官名。始於戰國,掌管文書。漢武帝時地位逐漸重要。東漢正式成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唐代中央首要機關分為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尚書省執行政令。宋以後三省分立之制漸成空談,行政全歸尚書省。明代以後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分掌政務,六部尚書相當於國務大臣。
兵部:
六部之一﹐主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魏置五兵尚書﹐至隋改兵部尚書﹐歷代王朝皆沿用其制﹐至清末改為陸軍部﹐後又增設海軍部。參閱《通典.職官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