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夏 yóu xià
詞語解釋:
子遊(言偃)與子夏(卜商)的並稱。兩人均為孔子學生,長與文學。見《論語.先進》。
分詞解釋:
學生:
①在學校肄業或在其他教育、研究機構學習的人。
②向老師或前輩學習的人。也用於弟子對老師或前輩的自稱。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儒傢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曾任魯國司寇,後周遊列國。晚年又收徒講學,弟子相傳有三千人。其學說以仁為核心,而“仁”的執行又要以“禮”為規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張,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自漢以後,經過不斷補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影響極大。著作有《論語》。
先進:
1.前輩。
2.首先仕進。
3.猶先行。
4.位於前列,可為表率。
文學:
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論語:
儒傢基本經典之一。為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包括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之間的相互談論。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南宋時朱熹把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