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瞭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傢的兒子偷去瞭,於是處處註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瞭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裡。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瞭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瞭。
疑鄰盜斧:不註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瞭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瞭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瞭,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傢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瞭,我幫助禾苗長高瞭好幾寸!”他兒子聽瞭,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瞭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瞭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