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節吃粽子主要是為瞭紀念憂國憂民的詩人屈原。
2、相傳楚國詩人屈原對楚國滅亡無力回天,由於亡國之痛在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而殞身,這就為端午節渲染瞭一定的愛國主義色彩。屈原死後楚國的民眾非常痛苦,為瞭避免河中的魚蝦損傷到屈原的屍體,附近的漁夫和村民都自主的拿來自己傢準備的飯團,以及雞蛋等食物扔到江裡,希望通過這些食物喂飽河裡的魚蝦,這樣就不會損傷屈原的軀體。
3、也有的人會把隨身攜帶的竹筒中放一些糯米,既能夠吸引魚蝦又能夠起到一定的驅邪作用,避免水中動物蠶食屈原屍體。從此以後為瞭表達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楚國人在每年屈原投江這一天就會自覺的,將竹筒裡裝滿米和其他食品用來祭奠屈原,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和亡國的悲傷之情。後來這些竹筒米經過進一步的簡化和改進,就逐漸形成瞭現在的粽子。從此以後每年端午節就有吃粽子的習俗瞭。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變遷,人們對美食和口味也有瞭不同的追求,所以就形成瞭現在的蓮子、綠豆、冬菇、花生、五花肉等多種材料做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