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在歌聲裡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瞭……”這首名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敘事民歌傳唱瞭許多年,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故事影響瞭幾代人。
王二小傢在河北沫源的一個小山村。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把魔爪伸進瞭這個寧靜的村莊。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瞭打算進村“掃蕩”的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上小卻把鬼子帶進瞭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後,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後的山坡上。《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瞭介紹他英雄事跡的消息。詞作傢方冰、曲作傢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跡深深打動,很快創作瞭這首流傳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國成立後,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小學課本,二小成瞭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2、銀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奶奶相依為命。為瞭掩護在他傢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鐘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鐘亮也被敵人抓走瞭。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鐘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瞭八路軍,當上瞭一名小偵察員……電影《小兵張嘎》講述瞭一個小八路戰鬥成長的過程。這部兒童軍事題材影片,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瞭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響瞭幾代小觀眾。
這部影片榮獲瞭1980年中國第2屆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後來,小兵張嘎的故事又被改編成瞭電視劇。
3、送雞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雞毛信》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傢喻戶曉的電影。影片主角是1/2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裡人打信號。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帶信上路。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故事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
這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黑白片不僅在國內影響很大,而且在國際上兩次獲獎。1955年,在英國第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榮獲優勝獎,是新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一部兒童故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