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晏子諫景公》
“晏子諫齊景公”來自於《晏子春秋》一書中,它主要記錄瞭晏子同齊景公的一段對話,主要提醒齊景公在執政方面要忠實百姓疾苦。用《嶽陽樓記》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齊景公還在位時,天氣伴隨著下雪一直不放晴,當時的齊景公身著白色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邊的臺階上。晏子進朝面諫君上,站立瞭一會,景公說道:“真是奇怪,下瞭幾天雪,天氣卻不冷。”晏子回答:“天氣不冷嗎?”景公笑瞭。
晏子:“我聽別人說,以前古代的國君,自己吃飽後卻不知別人餓著,自己不冷卻不知別人的寒冷,自己過的安樂卻不知別人的貧苦。現在君王卻也不知道瞭。”聽完,景公:“好!我已經領悟瞭。”於是就命人拿出皮衣,拿出糧食給那些挨餓受凍的人。
齊景公想要建高臺,於是發動百姓勞動,高臺建成後,又想要造鐘。於是晏子進諫道:“所謂的君王不能以百姓的勞苦作為自己的樂趣。君主已經建造瞭高臺,現在卻又想造鐘,這樣會對百姓造成很大的負擔,百姓必然也不會接受。君主這樣的做法是不可行的,這樣會導致矛盾的產生。”於是,景公聽瞭晏子的話,停止瞭造鐘的想法。
2、《晏子對齊侯問》
“晏子對齊侯問”是來自《左傳》,是由左丘明寫的編年體事件,在這一小節裡,晏子主要從國傢政治的角度論證瞭“和”與“同”的區別。君臣之間應該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意見。
景公打獵回來,晏子在駐地等待景公回來,梁丘據也駕駛著馬車前來。景公說道;“隻有梁丘據和我相同啊!”晏子:“梁丘據不過是相同罷瞭,怎麼能說協呢?”景公又問道:“和協與相同有什麼區別嗎?”晏子:“當然有差別,和協就像是做肉羹一樣,要用水、火、醋、醬、梅來調和魚和肉,經過火柴煮。再由廚師進行調味,讓味道恰到好處。
君主吃瞭這樣的肉羹就可以平和心性。君主和臣子的關系就如同這般。君主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瞭不可以的,臣子之處不可以的,就能使可以的更加完善。反之也是這樣,君主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瞭可以的。臣子進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治平和而不違背禮儀,百姓就沒有爭鬥之心。
3、《晏子逐高繚》
“晏子逐高繚”這則典故是出自於《晏子春秋》的一篇歷史故事,這裡主要講述的核心思想為“在其位,謀其政。”其中的故事提到高繚侍奉晏子三年,卻在期間沒做任何的貢獻,最後被晏子辭退瞭。這則故事主要從側面反映瞭晏子賞罰分明的作事風格。
高繚曾是晏子手下的一名官員,可是一天,晏子卻把他辭退瞭。他身邊的隨從表示很不理解,於是規勸他說:“高繚在您手下當官已經三年之久瞭,您不但沒有提拔他,反而還將他辭退瞭,在道德的角度來看並不允許啊?”
晏子則說:“我是一個卑微的人,需要通過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夠穩定,才能更好的為國傢效力,可是高繚雖服侍我三年之久瞭,但從來沒有指正過我的不足之處,也沒有糾正我辦事失誤的話,這大概就是我要辭退他的原因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