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傢、思想傢和詩人,歷史治水名人[1]。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2、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3、盡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1839年主持編譯的《四洲志》、參加過抵抗英國侵略戰爭的魏源於1844年編撰的《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4、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5、放眼世界:千古未遇的西方資本主義強敵入侵,促使林則徐“最先從封建的閉關自守
6、的昏睡狀態中覺醒,以全新的態度睜眼看世界”。林則徐赴廣州主持禁煙後,在與侵略者鬥爭的實踐中意識到自己對西方知識的貧乏、國人對王朝之外世界的無知,他急於改變“沿海文武大員並不諳諸夷情,震於英吉利之名,而實不知來歷”的狀況,於是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收集外文報刊、書籍進行翻譯,以求獲得有價值的情報,加深朝廷、國人對“西洋”的瞭解。
7、通過分析外國的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他認識到隻有向西方國傢學習才能抵禦外國的侵略。
8、他萌生出“師敵長技以制敵“的思想,他提出為瞭改變軍事技術的落後狀態應該制炮造船的意見;他親自主持並組織翻譯班子,翻譯外國書刊,把外國人講述中國的言論翻譯成《華事夷言》,作為當時中國官吏的“參考消息”;為瞭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瞭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較為系統的介紹世界各國的情況,又組織翻譯瞭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適應當時對敵鬥爭和對外交涉的需要,著人迅速編譯瞭《國際法》,這在中國國際法學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它標志著西方國際法著作開始正式傳入中國,,標志著近代國際法開始在我國應用於對外交涉,標志著中國近代國際法學史的開端。從理論上說,林則徐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外交事業的先行者、中國國際法學的開山者。]
9、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在瞭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帶瞭頭,成為中國近代傳播西方文化,促進西學東漸的帶頭人。我們從中國國際法學史角度看,他在鴉片戰爭中,不僅是維護國際法原則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國際法學的開山者。
10、治理水利:林則徐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治水專傢,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視並努力舉辦水利事業,興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運河、黃河、長江。林則徐治水註重深入實際,事必躬親,同時還重視賑災濟貧,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林則徐曾著《北直水利書》。《北直水利書》除經濟之外,亦有治水方略,後來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將《北直水利書》改編成《畿輔水利議》。
11、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廿二(1831年12月25日),林則徐擢升東河河道總督。到任後,林則徐立即補修治水方面的知識,驗催河工,保持質量,處分辦事不力之官員,下令檢驗河堤料垛,他向道光帝呈上的奏折中表示:“周歷履勘,總於每垛夾檔之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寬丈尺,相其新舊虛實,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垛以計束,按束以稱斤,無一垛不量,亦無一廳不拆。”
12、林則徐做事如此認真,令貪官無可作假,桃汛來時,兩岸安然無恙,道光帝多次稱贊。當林則徐的對治水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日豐,詩人張際亮向林則徐提議將黃河河道改道北流,從山東利津入海。林則徐也有同感,但民意和官員都反對此治河方略,加上林則徐不能獨攬全局,張際亮之提議遭否決。直到林則徐逝世前不久,還表示張際亮的治河方略是對的。林則徐逝世後,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循大清河至利津入海。
13、安定陜西:道光二十六年七月,林則徐任陜西巡撫後,便上書皇帝,宣稱陜西“東北
14、毗連晉豫,西南壤接川甘,道路紛歧,奸究易於出沒。如佩執兇器之刀匪,此拿彼逃,最為民害”。並表示決心要把“除暴安良”、“嚴緝捕以靖地方”,作為接任陜西巡撫後的“首務”。當時刀客的活動主要在關中地區,尤以渭南、富平、大荔、蒲城一帶最盛行。他們“有窩巢以為藏身之固,有器械以為抵禦之資”。所以“不獨兵役避其兇鋒”,即州縣營員亦“惜費憚勞”,“望而卻步”。林則徐上任後,對地方官吏兵勇的所謂“錮習”,首先是“剖析開導,務令極力破除”,增強他們“緝匪”的勇氣和信心,然後以“馬得諷糾眾奪犯傷差案”,從渭南刀客下手。此案原發生在五、.六月間,七、八月林正式接任後,便“親提研鞠”,除判首犯馬得諷以斬刑、“就地正法”外,而將刀客趙恩科子、史雙兒等人,“不分首從,發雲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到是年底,由於林則徐積極督剿,在關中東部各縣,以及陜北的安塞等縣,又相繼緝獲146人,其中明確稱為“刀匪”的有46人,均從嚴懲處。對林則徐積極鎮壓刀客的行動,道光帝朱批“所辦甚好”,大加贊賞。
15、在鎮壓瞭“刀客”之後,林則徐采取瞭一系列賑災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萬石存糧向貧民平糶,對於無力購糧的極貧戶與老弱病殘者,由官方收養,省城西安即收養極貧百姓三四千人;勸紳商富戶出錢出糧救濟其所在村寨的貧困戶,並令地方官與各地富戶收買、質押耕牛,以免影響耕種;另一方面,向清廷連上《被旱各屬分別緩征折》《咸寧等十二州縣應征糧石展限奏銷折》,請求朝廷緩征錢、糧。為從根本上免除災荒,他籌議興修關中水利,命陜西督糧道張集馨對《關中勝跡圖志》一書加以研究,提出方案。這一計劃終因費用太大,未能實現。林通過上述多種辦法,使陜西局勢得到暫時的穩定。
16、防衛新疆: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裡”,實地勘察瞭南疆八個城,加深瞭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林則徐所譯資料中發現沙俄對中國的威脅,促成瞭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成為近代“防塞論”的先驅。於是他明確向伊犁將軍佈彥泰提出“屯田耕戰”,有備無患。他還領導群眾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人們為紀念他的業績,稱為“林公井”“林公車”。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脅的嚴重性,臨終時曾大聲疾呼,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果不其然,六十餘年之後,數百萬領土已被蠶食鯨吞,歷史證明瞭林則徐是正確的!
17、廣州禁煙:道光十八年(1838年)9月,林則徐在兩湖總督任內向道光皇帝上書言事,痛陳
18、西方國傢對我國大量傾銷鴉片的危害,“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道光讀後深為所動,即於同年12月31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使粵查禁鴉片。
19、在廣州禁止鴉片的過程中,林則徐意識到英國殖民者不肯放棄罪惡的鴉片貿易,而且蓄謀要用武力侵略中國。為抗擊鴉片侵略,戰勝敵人,他進行瞭大量的“師夷之長技以制敵”的軍事變革實踐。林則徐在廣東一邊禁煙,一邊積極備戰,修建炮臺,拉攔江木排鐵鏈,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漁民編成水勇,屢敗英軍的挑釁。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龍之役、川鼻官湧之役等反擊戰的勝利。
20、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查禁鴉片起,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10月清廷革林則
21、徐兩廣總督職止,林則徐在廣州主持禁煙抗英軍事鬥爭共19個月。5月18日,實用瞭34天,共收繳煙土19187箱,又2119袋,總重量1188127公斤。6月3日,歷時23天的虎門銷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向全世界宣告瞭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
22、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虎門銷煙,展示出中華民族無以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林則徐,理所當然地是這一事件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完成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已毫無愧色地成為歷史巨人瞭。銷煙的正義行動,取得瞭廣大人民的支持,虎門海灘每天都有上萬人觀看,人們無不拍手稱快。外國人看到這情形,也對林則徐禁煙的果斷表示欽佩。虎門銷煙是我國近代史上反帝鬥爭中的光輝一頁,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這一壯舉,嚴厲地打擊瞭外國鴉片販子,維護瞭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增長瞭中國人民的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