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節、哈尼族的紮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等。
2、潑水節:流行於雲南省傣族人民聚居地的傳統節日,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桑堪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佈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
3、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瞭新的民俗功能,產生瞭新的形式。
4、月亮節是一個囊括瞭數以億計的全球華人對現實思考,繼往開來的節令,第一個月亮節是元宵節,又叫上元節。第二個是在二月十五,叫花朝,是花的節日。第三個是中元節,俗稱鬼節。第四個是人人熟悉的中秋節。第五個就是下元節瞭.通為之月亮節.人們會在月亮圓起來的時候渡過這些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