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現代意義 知行合一的現代意義簡述

知行合一的現代意義 知行合一的現代意義簡述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重要哲學命題之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知行關系,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兩層意思,以下分別就其現代意義進行解讀。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陽明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陽明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

當代社會,很多人的道德意識越來越淡薄,食品安全問題頻現,假冒偽劣商品泛濫,信息買賣、電信詐騙等層出不窮,這些都是社會道德意識缺失的表現。對此,黨和政府都在積極倡導加強社會道德建設,采取瞭很多方法,如播放公益廣告、媒體傳播正能量、對學生開展道德教育,等等。然而根據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僅讓人們去“知”是不夠的,還要把“行”貫穿其中,社會道德建設的加強必須一方面通過弘揚傳統美德來教化人,另一方面通過嚴格的法律來約束、糾正人的行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逐漸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意識。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良知”的完成。

“知”和“行”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後者的指導思想,後者又能夠反作用於前者,是對前者的進一步完善、升華。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無論做任何事,王陽明的這一思想都對我們有深刻的指導意義。任何一件事的成功,不是空想得來的,也不是盲目行動做成的,而是在思考中行動,在行動中思考,用思考指導行動,在行動中不斷修正思考,最終才逐漸獲得真知,修成正果。引用前段時間被刷屏的首富王健林在一檔訪談節目中提到的“先定一個可以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賺它一個億”,人們太多去關註瞭一個億,卻忽略瞭王健林真正想告訴年輕人的是,有好的想法、宏偉的野心固然很好,然而想法要通過行動來實現,由小的目標逐漸放大,而不是空想,換句話說,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非常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的思考,解讀其現代意義能夠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社會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幼兒園小班傢長寄語簡短的 關於幼兒園傢長寄語短句 用睡眠面膜正確步驟 用睡眠面膜正確步驟簡述 找人聊天怎麼開頭 教你幾個萬能開頭 辦理住房公積金組合貸款需要多久 璀璨人生演員表 哪些演員出演這部劇 餛飩怎麼煮 怎麼煮餛飩好吃呢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