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蘊含著深邃的文化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瞭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2、在古代民間,人們從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瞭,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節日交流候傳遞著親朋鄉裡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人們增深感情的重要節日,是個歡樂祥和、親朋好友歡聚的傳統佳節。
3、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瞭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傢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傢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