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崇作餛飩”這是明人張岱在《夜航船》上的記述。石崇為西晉人。其實,更早的漢代楊雄在《方言》中就有:“餅謂之,或謂之,飩”的說法。所以餛飩就是“湯餅”、“煮餅”,最遲應不晚於漢朝。而到南北朝時北齊顏之推雲:“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唐宋後,民間更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食俗。用餛飩祭祖,相傳是取“混沌”之音。
2、因為古人認為開天辟地之前,世界是處於混沌狀態的,而餛飩“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武林舊事》)人們為紀念祖先開天辟地之功,便在冬至以餛飩祭祖,以後又按漢字造字之常規,把“混沌”二字改寫為食字旁的“餛飩”。
3、清代後,雖然仍保留“一年二節半,清明、冬至、七月半”的“鬼節”,但祭祖燒羹飯,已不再用餛飩。而金華人卻又有“節日”即夏至吃餛飩的習俗。這是因有:“夏至吃餛飩,落水人不沉”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