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節的來歷和傳說: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瞭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端午節,用紙筆寫下瞭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瞭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瞭,就不會去咬屈太夫的身體瞭。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太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於是便發展成為瞭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瞭龍舟競渡、吃粽子、掛艾草與菖蒲、沐蘭湯、佩豆娘、鬥草、吃五黃、放風箏、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端午節(DragonBoatFestival),為農歷五月初五,又名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粽子節、五黃節、躲午節、解粽節、五月節、端禮節等等,端是“開端”、“開始”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民俗大節,其由來傳說甚多,分別有紀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女詩人秋瑾等,還有惡月惡日、蓄蘭沐浴、走黃巢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