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辯拼音:[biàn]
2、辯是一個中國漢字,讀音:biàn;形聲,從形旁;部首為:辛;筆畫數:16畫;結構:左中右;字意為:說明是非或爭論真假。說明是非或爭論真假:分辯(亦作“分辨”)。爭辯。答辯。辯白。辯駁。辯護。辯解(jiě)。辯論。辯士。辯證。
3、“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如:《兩小兒辯日》
中國古代邏輯學術語。指對一個命題或論點的是非展開爭論,亦泛指邏輯學。
4、《墨經·經上》說:辯,爭彼也。辯勝,當也。認為彼是辯論的對象,指所爭論的命題或論點。辯是對彼進行爭論,或謂之是,或謂之非。如一個牲畜,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是爭彼也。而論斷與實際相符便是當。
5、在戰國時期的百傢爭鳴中,各傢都力圖通過辯論,戰勝論敵。辯論多瞭,逐漸摸索到一些應當遵循的法則,積累起一套辯論的方法。《墨經·小取》對辯的法則作瞭這樣的說明: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這裡概括瞭當時辯的基本內容,辯稱得上是一種專門學問,即辯學。它相當於近代的邏輯學,所以後世有人將邏輯學譯為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