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耳熟能詳的詩句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很好地詮釋瞭農民伯伯在田間勞作的辛苦。
2、那一粒粒金燦燦、黃澄澄的是什麼呢?對啦!它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朋友”——稻谷。可為什麼稻田裡的是金燦燦、黃澄澄的而不是我們生活中看到的像珍珠般晶瑩剔透的米粒呢?這是因為首先需要農民伯伯經過春播、夏耕、秋收三個時節的辛勤勞作,其次要將稻谷送進工廠給它們脫掉外衣洗個澡,再次將稻谷吹幹、打磨拋光換上漂亮的新裝,才能走進千傢萬戶成為餐桌上的美食——大米飯。如此復雜的糧食生產、流通、加工過程也存在著浪費。據《經濟日報》報道,我國因糧食生產、流通、加工和消費環節存在的浪費現象,每年損失糧食相當於2億多人的口糧,這是多麼讓人震驚的數字啊!
3、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中的詩句“歷覽前賢國與傢,成由勤儉破由奢”,意思是說回看前朝舊事,成功都來自勤儉節約,而奢侈浪費最終會導致國破傢亡。歷朝歷代都是這樣教育國人要遠離奢侈,勤勞樸素,傢運國運才會永久興旺。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小學生,又怎麼能不發揚前人勤儉節約的傳統而奢侈浪費呢?最後我希望大傢和我一起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