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佈衣,唐朝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杜甫傢族出於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時京兆杜氏都多自稱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號杜陵。
2、因其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曾隱居於成都杜甫草堂)。杜甫與李白並稱“李杜”,為瞭與晚唐的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後也常被尊稱為“老杜”。
3、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註杜工部集》。
4、取材方面,杜甫是社會派詩人,趨向現實主義,內容廣泛,富時代性,取材於政治興亡,社會動亂,戰事徭役,饑餓貧窮和貧富懸殊。杜詩善於描寫當時歷史實況,反映唐代由盛轉衰的現況,故有“詩史”之稱。
5、從安史之亂至入蜀之前,杜甫經歷瞭大時代的動亂,寫下大量的實錄式寫實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寫實之作,如名作《麗人行》,反映上層社會的奢淫。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創造出深刻動人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