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年農歷的五月十三日,通常處於夏至或小暑季節間的前後,正常的氣候都有降雨的過程,氣候不正常的年份亦有不下雨的。而民間稱此日若下雨,便是關公在“磨刀”,其磨刀的用水是從南天門處降下凡間,下雨便是吉兆,雨越大越好,預示當年的光景必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倘若次日不下雨,則屬不吉之兆,預示當年或許有“自然災害肆虐”或許“社會動蕩不安”的說法。長期以來,民間以此作為觀察天氣跡象和社會動態的參照物,並廣泛流傳為口頭諺語。這就是五月十三日人們盼望的的甘露細雨。
2、每年農歷五月,如果遇到旱天,我們的先人都會懷著期盼的心情說:“五月十三日是下雨汛頭,關老爺要下磨刀雨呢!”然而,這場磨刀雨還是關羽從東海龍王那兒借來的呢。
3、傳說關雲長的英靈升天後,玉帝賜命為“三星都督總管雷火瘟部宜府酆都禦史”。關雲長受命之後,在南天廷就任,時常下凡間察訪,關心農夫疾苦,呼風喚雨,使世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自晉代以來,全國各地的官員都督轄當地的老百姓建“關帝武廟”,與尊崇孔夫子的文廟並列。歷代以來各地“關帝廟”前的香火都很旺盛,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聞名遐邇。此消息傳至南海,卻惹起南海惡龍的嫉妒。有一年正值莊稼揚花吐穗之時,惡龍趁關公外出不在南天廷之機,便翻起逆浪,張開血盆大口,吸盡江河溪流之水,致使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莊稼幹旱枯萎。眼看莊稼將顆粒無收,農夫們焦急地如熱鍋上的螞蟻,紛紛到各處關帝廟祈禱降雨,哭號之聲連天貫耳。在南天廷代管此事的關平、周倉二將力敵不過惡龍,見形勢不妙,遂騎上千裡駒,追尋關公回來征服妖龍。當關公返回南天廷時,俯瞰下界一帶山川,白地千裡,旱情嚴重。關公非常憤怒,連夜具奏本,翌日早朝啟奏玉皇大帝,請旨擒服妖龍,為民除害。玉皇準奏,並賜“先斬後奏”的令牌。關公回到南天廷後,立即調遣周倉、關平二將率領天兵,定於農歷的五月十三日吉時,在南天門外磨利青龍大刀而後出征。是時,其磨刀的水灑落人間,形成微雨,而後天兵一起湧到南海與妖龍展開廝殺惡戰,最終擒住惡龍,拔瞭龍須,抽瞭龍筋,逼使妖龍吐出滿腹之水,旱情消失,恢復瞭風調雨順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