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7年出生的威廉·坎寬巴,傢裡面在當地來說還不算是非常貧窮,還有機會上學,但在14歲那年他終於不得不輟學瞭。換成是別的孩子,或許就不得不向命運屈服,和很多馬拉維人一樣過著同樣的生活。但這是威廉·坎寬巴,他不是一個輕易認輸的孩子。愛動手嘗試折騰一些東西的他,開始自學物理,開始摸索風車發電機的發明制作方法。他能夠取得成功嗎?
2、理想是一回事,現實是一回事。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每個人的理解都會不一樣。對於威廉·坎寬巴來說,他顯然並沒有刻意去考慮這個距離,他隻想努力去嘗試。在摸索風車發電機的發明制作方法的過程中,他經受瞭重重考驗:不斷的挫敗,別人的嘲笑,傢人的不理解……不過,成功最終也屬於威廉·坎寬巴。他的風車不僅發出瞭電,讓手中的燈泡發出瞭光亮,還讓自己的傢裡也有瞭光明。雖然這個風車在那些對電已經習以為常的國傢和人們的眼裡的確會很簡陋,但它對於威廉·坎寬巴來說卻意義非凡,對於他所在國傢、小鎮的人們來說卻堪稱轟動。或許,他的小夥伴們會把他視為他們身邊的愛迪生。
3、在對如何發電產生瞭深厚的興趣之後,威廉·坎寬巴開始著手進行準備。這是他邁出的第一步,卻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如果你不能飛,那就撒開腳丫跑;如果你不能跑,那就挺起身子走。從“第一步”開始,才會有接下來“第二步”“第三步”……不想著邁出艱難的“第一步”,又怎麼會有接下來的進展以至於最後的成功呢?威廉·坎寬巴制造風車發電的意義也就在於這裡。
4、事實上,對於威廉·坎寬巴來說,意義還不僅限於此。他在看書、找配件、組裝的過程中,其實也就是一個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過程。他能把發電的風機做好,也就有瞭做好其他事情的可能性。他給身邊的其他人做出瞭榜樣、樹立瞭典范。隻有不畏艱險、敢於創新,才能夠通過艱苦不懈的努力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或者無限接近於現實。
5、威廉·坎寬巴因貧困而輟學,卻不甘於命運的安排,而是要向命運進行挑戰。他借助一座鄉村圖書館、一本《探究物理》和垃圾場的廢銅爛鐵,用瞭三年的時間把發電風車從想法變為現實。這個過程,雖然艱難,卻足夠值得。
6、對於其他人來說,雖然很難理解馬拉維那一種整個國傢隻有百分之二的傢庭能夠享受電力供應、獲取外界資訊的方式隻有收音機的貧困,也很難理解威廉·坎寬巴制造成功發電風機時的那一種喜悅和興奮,但一定要學習威廉·坎寬巴勇於探究、堅持夢想的精神和毅力。從不可能到可能,有時確實並沒有太遙遠的距離——但卻需要一定的條件,比如,需要堅持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