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鷸蚌相爭
【解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自】: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譯文】:波翻血海全球憐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大的秦國?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2、指鹿為馬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司馬遷·漢《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譯文】:趙高想作亂,怕群臣不聽,於是先進行試驗,拿隻鹿獻給秦二世,說:馬啊。二世笑著說:你錯瞭吧?對鹿為馬。問身邊的人,旁邊的人沉默,有人說是馬為瞭迎合趙高。
3、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瞭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瞭,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4、孟母三遷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傢長教子有方。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傢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瞭殺豬宰羊,孟母隻好搬傢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