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給孩子交朋友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學齡前兒童是和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一起度過的,如果傢長占用孩子太多的時間,那麼孩子交朋友的時間會減少。所以父母要大度些,把孩子的寶貴時間奉獻給孩子們的朋友。一般來說,隔壁鄰居,遊樂場,動物園都會有好多小朋友,這個時候爸媽就該放寬時間,讓孩子多和同伴相處。
2、社團活動很重要:可以多帶孩子參加社會團體的活動。現在社會上有許多公益組織,常常會通過微博和親子論壇發起各種有意義的免費活動,而參加活動的人多半也屬於“情投意合”。所以,當傢長發現某個活動和孩子的興趣相吻合的時候,就帶孩子去參加。這樣,不管是參觀博物館還是植樹,孩子都能在玩中學到知識和認識年齡不一的朋友。
3、多帶孩子外出:如果爸媽經常把孩子關在傢裡,這樣孩子們在閉塞的地方就會產生拒絕交朋友的想法。所以平時爸媽要記得帶寶寶多出去轉轉,讓寶貝們多接觸同齡的孩子,因為同齡的孩子之間才會共同語言,他們在一起玩耍的過程中也會慢慢建立友誼。
4、避免過量的“電子產品”:如今各類電子產品的推陳出新會帶給孩子一定的新鮮感,孩子們喜歡鮮艷生動的色彩和人物形象,你會發現孩子非常喜歡用手機或者ipad玩遊戲、看動畫片。長此以往孩子們缺乏和同齡人之間溝通、缺少運動,也會影響語言能力的發展,不利於身心的健康發展。所以傢長們要合理利用“電子產品”,應該與孩子制定相應的玩耍時間和頻率,讓他們有時間與同伴交往,在遊戲中體驗成長的樂趣。
5、良好的行為準則: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正處在活躍發展的時期,對一切事物、一切行為事件都感到新鮮好奇。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和模仿他人合作、互助等好的社會行為。孩子會通過他們的觀察,瞭解到哪些行為是符合社會期望,會受到贊揚和鼓勵的;哪些行為是不被喜歡,可能會受到批評和指責的。在這樣的生活實踐中,孩子會逐漸學習、推理,形成自己內在的行為規則和道德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