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思是不跟社會上的人發生爭執;這是一種回避矛盾的處世態度。出自《戰國策·楚策四》。《戰國策·楚策四》: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2、三國時的曹操很註重接班人的選擇。長子曹丕雖為太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華,文名滿天下,很受曹操器重。於是曹操產生瞭換太子的念頭。
3、曹丕得知消息好後十分恐慌,忙問他的貼身大臣賈詡討教。賈詡說:“願您有德性和度量,像個寒士一樣做事,兢兢業業,不要違背做兒子的禮數,這樣就可以瞭。”曹丕深以為然。一次曹操親征,曹植又在高聲朗誦自己做的歌功頌德的文章來討父親歡心,並顯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卻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話也說不出。曹操問他什麼原因,曹丕便哽咽著說:“父王年事已高,還要掛帥親征,作為兒子心裡又擔憂又難過,所以說不出話來。”
4、一言既出,滿朝肅然,都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動。相反,大傢倒覺得曹植隻曉得為自己揚名,未免華而不實,有悖人子孝道,作為一國之君恐怕難以勝任。畢竟寫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國才能,結果還是“按既定方針辦”,太子還是原來的太子。曹操死後,曹丕順理成章地登上魏國皇帝的寶座。
5、其實剛開始時,曹丕是極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奪走的,他想拼死一爭,卻又明知自己的才華遠在曹植之下,勝數極微,一時束手無策。但他畢竟是個聰明人,經賈詡的點化,腦瓜頓時開竅:爭是不爭,不爭是爭。與其爭不贏,不如不爭,我隻需恪守太子的本分,讓對方一個人盡情去表演吧,公道自在人心!最後,這場兄弟奪嫡之爭,以不爭者勝而告終。
6、這個成語故事證明瞭一個道理——不爭者勝天下,這一哲學也許更適用於我們今天的社會。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裡,爭名奪利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有人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們如同一個巨大的漩渦,把無數人都卷瞭進去。
7、對此,最聰明的做法是,迅速遠離它!因為在橫渡江河時,隻有遠離漩渦的人,才會首先登上成功的彼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