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隻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2、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瞭固定的風俗瞭。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系,成瞭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瞭。
3、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蕩秋千等俗也隻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瞭,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瞭。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幹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瞭,並保存於清明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