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來歷:相傳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年,當時節令很亂,就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瞭,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瞭他,他設計瞭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
2、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瞭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瞭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國君,對祖乙講清瞭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
3、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歷法創建完畢後,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
4、端午節來歷: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瞭,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瞭。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5、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瞭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