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曹丕是公元220年篡漢建立曹魏政權的,劉備是夷陵之戰後公元223年在白帝城去世的,這些事件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的時候已經過去四十多年瞭,所以到瞭蜀漢後期這個時候,人心向背,已不再思漢,蜀漢政權建國之初的這個優勢早已是不復存在瞭。
2、關於丟失荊州和夷陵之戰的慘敗,造成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無法實現其偉大的戰略意圖,從此蜀漢政權由鼎盛時期開始走下坡路瞭,雖然諸葛亮和薑維等人後來苦力支撐蜀漢的局面,但這已經成為蜀漢政權40多年後的滅亡埋下瞭伏筆。
3、雖然益州是當時漢末十三州當中最大的州之一,而且地勢也是最為險要的,但蜀漢的統治區域卻隻有這一個州,當時東吳占有東南的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個州,而曹魏擁有北方的九個州,所以蜀漢政權是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中華文明的精髓和發源都在北方中原地區,而益州卻相對落後地區,所以蜀漢政權無論從人口,資源,軍力,人才和後背等等方面,實力都遠遠不如占據經營中原地區多年的曹魏。
4、蜀漢後期由於地方偏於西垂相對閉塞,初期建國時候的人才到後期逐步的凋零瞭,出現瞭嚴重缺乏人才的局面,所以也就出現瞭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成語。而曹魏地處中原地區地大物博,人才是一代接著一代的湧現,所以無論是在人才的數量還是質量上,曹魏都遠遠超過瞭蜀漢。
5、蜀漢在戰前的軍事上和心理上準備不足,自從公元244年蜀漢大將王平擊退曹爽之後曹魏已經快20年沒有進攻蜀漢邊境看,而且曹魏一直的戰略方針都是先吳後蜀,所以蜀漢君臣對於蜀漢的入侵確實是沒有做很認真的準備,當時在討伐蜀漢之前,很多大臣包括鄧艾都上書表示反對意見,隻有鐘會一人支持伐蜀,最後在曹魏掌握實際權力的司馬昭力排眾議調整瞭戰略方針,決定瞭先滅蜀後滅吳的正確方案。
6、蜀漢後期在政治上已經趨於腐敗瞭,尤其是在蔣琬和費禕先後去世之後,薑維又長期帶兵在外主持北伐事宜,朝廷中已經沒有賢臣能夠管的住劉禪。劉禪也就逐步開始重用一些庸臣甚至奸臣,最後形成瞭劉禪愚暗,黃浩竊權的局面。
7、蜀漢政權內部的政治矛盾已經非常激烈瞭,尤其是益州土著勢力和外來勢力之間的歷史矛盾一直很深,益州本地土著勢力無人願意為蜀漢拼死一戰,這裡需要再補充說明一個請款,司馬昭在蜀漢滅亡之後,把所有的外來勢力都遷出瞭益州,以鞏固對益州地區的統治,這說明他清楚的看到瞭這個問題。
8、名將薑維就一直是蜀漢後期的中流砥柱,當上蜀漢大將軍後連年主持出兵北伐曹魏,從公元247年到公元263年先後就有九次之多,但是收效甚微,反而損耗瞭有限的國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瞭蜀漢的滅亡進程,其實這中間的道理是簡單的,小國與大國拼消耗,從大局角度上看肯定是得不償失的。
9、薑維在戰術佈置上的嚴重失誤,薑維長期以來積極組織北伐,就是典型的重攻不重守,救過由於兵力懸殊城門大開,鐘會能夠迅速的占領漢中,造成瞭蜀漢在這次戰役中一開始就陷入很大的被動。
10、東吳方面沒有全力和及時的救援蜀漢。這裡面也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曹魏在出征蜀漢之前大造聲勢要出兵東吳,使得東吳方面也不敢隨便輕舉妄動。另一方面東吳屯駐重兵在蜀吳的邊境,其真實意圖是在觀望形勢和想趁亂吞並一部分蜀漢益州的土地,而不是真心的來幫助蜀漢抗敵,所以蜀漢將領羅憲看出瞭他們的企圖,也一直拒絕他們入境參戰。
以上就是蜀漢滅亡的十大原因瞭,蜀漢後期內部非常亂,而且統治者親小人遠賢臣,才會導致蜀漢最終走向瞭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