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再加上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各方諸侯也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勢力不斷強大,形成割據紛爭的局面。當時諸侯當中,以曹操和袁紹勢力最大。
2、曹操采用袁紹謀士許攸的建議,打敗瞭袁紹,統一瞭北方,又“挾天子令諸侯”,為後來魏國的強大奠定瞭基礎。但魏之滅亡也是源於曹操的:曹操不能以民為貴。孟子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曹操不僅認為君貴民輕,而且認為“己貴民輕”,這從他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來。曹操忌賢妒能,重武輕文。他十分愛慕像關羽、趙雲這樣的武將,但卻殺許攸、斬楊修,使魏國無出謀劃策之人,以致在蜀軍進犯時,不得不起用像司馬懿、司馬昭這樣的野心傢。司馬氏父子在滅蜀的過程中勢力不斷壯大,最終滅掉瞭魏國。
3、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北方諸侯之一的劉備倉皇逃竄。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瞭臥龍先生——諸葛亮相助,此人用博望之火、白河之水擋住瞭曹軍,又遊說東吳聯兵抗曹,使曹操大軍敗於赤壁。從此以後,曹操退回北方,劉備直取西川,孫權雄踞東吳。諸葛亮不僅為蜀政權做出瞭傑出貢獻,而且也促進瞭三國鼎立之勢的形成。
4、蜀之盛成於諸葛亮,毀於諸葛亮。昭烈帝劉備死後,蜀後主劉禪無能。按照劉備的遺囑,諸葛亮是完全可以自立為帝的,然而他不僅沒有這樣做,還未能及時而有效地規勸劉禪。街亭之戰又因用人不當而丟失瞭重要糧道——街亭。最後又將自己平生打仗的經驗傳於薑維,薑維雖有匡扶漢室之志,領兵作戰之能,但終因蜀主劉禪無能,不能重用他而被魏軍所滅。
5、孫策踞於江東,孫策死後,孫權即位。赤壁一戰,又使曹操滅亡東吳的美夢化為泡影,因此,孫權對東吳政權的穩固立下瞭汗馬功勞。但孫權同時也是東吳滅亡的源頭:赤壁大戰後,孫權不顧眼下抗曹大計,強奪荊州,殺死關羽,致使劉備惱羞成怒,興兵伐吳,吳蜀聯盟破裂,造成兩國元氣大傷,給魏國一個可乘之機;吳國與魏國聯盟伐蜀,伐蜀未成,反倒使東吳處於到底是聯魏伐蜀,還是聯蜀伐魏的進退兩難的境地。
6、綜上所述,我們就不難看出魏、蜀、吳三國滅亡的原因瞭,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為國傢的興盛而立下瞭汗馬功勞的同時也是國傢衰落的源頭。為此我們可以說:“魏、蜀、吳三國的興亡是曹操、諸葛亮、孫權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