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丹田吞吐逆呼吸。開合是太極,吞吐是內功。陳氏太極拳所練的是內勁,除預備式外,所有的形體動作都不離開合變化。通過動作的開合來調整氣息的吞吐,以拳練功,從而達到內外兼修,產生內勁的目的。口鼻之呼吸,不過借以通內外而已。太極拳之吞吐,是“氣沉丹田”之謂,為丹田之內呼吸之稱。口鼻呼吸之外氣與丹田呼吸之內氣相接,心中神意下照丹田。丹田是習武之人的重要部位,丹田主要有兩種,即氣沉丹田和意守丹田,練好丹田勁,發勁才會有力量。與丹田之元氣相交(心腎相交),運貫於周身,暢達於四肢,如此方是拳經所雲之:“上下相連,內外合一”。所謂內勁,“是將人之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於丹田之內,與丹田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此謂拳中之內勁也。”所以,太極拳的身手開合、丹田吞吐即是內勁習練之法。陳氏太極拳發勁中采用腹式逆呼吸與丹田呼吸之內氣相接,上下鼓蕩,激發真氣,從而達到以內摧外的目的。
2、擤氣口呼“哼”與“哈”。將逆腹式呼吸與丹田吞吐有機結合所產生的冷、彈、脆、快的抖炸之勁,外形上隻是機靈一顫,勁已發出,隻有“運勁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才能在實戰中自由運用,此時,“粘、遊、連、隨、騰、閃、折、空、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內勁是在恰當時機中瞬間激發,可以在呼氣、吸氣、閉氣三種狀態下運用,其發出的勁決定於氣的長短、強弱。一般的說,擤氣即上顎與舌微合,合而有隙,發勁時,部分氣息從口鼻可呼出,氣壓下降,與丹田之氣相交,鼻中自然發出“哼”的聲音,冷彈脆快。純粹以口呼氣,自然發出“哈”的聲音,相對於擤氣,氣息沉降,丹田之勁上升,力猛勁長。在太極拳發勁中巧妙采用“哼,哈”的發聲來協助各種發勁。特別是在技擊中,呼吸中的發聲能使人體的肌肉得到快速的收縮與舒張,促使肌肉具有較高彈性,還能使肌體得到放長,可以使人體內的意氣得到調動,達到以氣催力,以聲助威的效果。擤氣、呼氣與發聲的內在關系要在不斷的發勁實踐中,摸索出適合自身的發勁法門。
3、蹬地擰襠緊四梢。拳論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一氣貫通其根在腳,太極拳要求“求輕而不浮,沉而不僵,”輕而不浮即為沉,要求腳下生根,無根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發勁時瞬間,腳下蹬地發力,根不移位,牢不可破,方能借助地面的反作用力,將勁力源源不斷的傳輸到梢節。拳論曰“欲練太極拳,先求內外通。陰陽互為根,全在襠胯求。”隻有襠胯關節放松,腰部圓活才能靈活。兩胯與兩膝要撐開撐圓,而又虛虛相合,襠部突然擰扣,發勁一瞬間,小腹、腰、腿、肩背、手臂肌肉幾乎同時,驟然一緊,勁沖出貫於四梢,全身驟然一緊,像急剎車一樣,緊急制動,產生松彈、冷脆的慣性彈抖力,發力後立即放松、吸氣,恢復自然。
4、內開外合對稱求。拳訣雲:“拳打十分力,開合氣中出,運氣貴於緩,用氣貴乎急,緩急神其術,盡在一呼吸。”修煉太極功夫即修練丹田之氣,內氣充盈、飽滿,自會勝人一籌,拳諺雲: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以意領氣,氣大勝三分。太極拳發勁時動如閃電、聲若雷音。以氣摧力,促使內氣爆發,做到心與意合,氣與力合,意與氣合,這樣才能發出整勁。“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蓄於丹田又發於丹田,這便是太極拳的發勁特點,根據牛頓第三定律的作用,上下的力量總是對稱的,並且大小也相等,兩力對頂,既快又穩,並且可以連續爆發,“發即是蓄,蓄即是發”。幾乎同時出現,同時消失,這樣的對稱性發勁是太極拳發勁的基本規律。掌握瞭太極拳的發勁的對稱性,有助於提高整體發勁的質量。
以上就是太極拳發勁技巧,隻要掌握好以上技巧,那麼就可以學會太極拳發勁瞭,希望能幫到大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