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子(約前307—前213),名況,字卿,又稱荀卿、孫卿,戰國時趙國人,是戰國末葉著名的思想傢、文學傢,他與孔子、孟子一起被稱為先秦儒學最重要的三個人物。其弟子甚眾,著名的有韓非、李斯、浮丘伯等。
2、荀子所處的時代,正當楚、燕、韓、趙、魏、齊、秦七國爭雄最激烈的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步趨向深化進而進入高級階段急遽變革的動蕩時代。當時的荀子,15歲便遊學於齊,在稷下留居瞭較長時間。齊威王、齊宣王當政時期,招賢納士,學者雲集,是齊國最繁榮的時期,儒、道、法、陰陽、五行等重要學術流派的著名學者都曾匯聚於此。他們在此討論學術問題,或各自著書立說,或為齊王提供治國安邦的建議,其中有七十多人被尊為齊國的“上大夫”。齊湣王末年,稷下學宮開始衰落。學者們紛紛離去,荀子這時遭人誹謗,也離開齊國來到楚國。到齊襄王時,稷下又再度興盛,荀子等一批學者又返回稷下,成為瞭齊國最有名望的學者。荀子也曾經向秦昭王和趙孝成王推薦他的政治主張,但都沒有被采納。楚令尹春申君任用他做蘭陵令,便安傢蘭陵。荀子憎恨亂世的黑暗政治,在楚國為官,春申君死被免官。以後一直著書立說,教學授徒,直至去世。
3、荀子一生不僅以好學聞名於世,而且以善於勸人為學,善為人師而名垂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