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2、譯文
半輪明月高高懸掛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著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隻能依依不舍順江去向渝州。
3、賞析
詩中連用瞭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著痕跡,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瞭一幅千裡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以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裡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連用五個地名,精巧地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語言流轉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