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於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2、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瞭大功,重耳回國做瞭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願意做,已經背著老母躲進瞭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瞭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瞭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瞭。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為瞭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隻吃寒食。
3、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傢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與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後,寒食、清明成瞭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隻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隻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與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