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祭祀的由來: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傢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瞭前妻郭丁香傢,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瞭。
2、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瞭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漢族民間就有瞭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3、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傢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可以說,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瞭古代漢族人民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當然,這隻是漢族民間的傳說而已,是不足為信的。
4、風俗:祭灶神。臘月二十三日的小年與灶神有著密切的關系,據說他是負責管理各傢的灶火,被作為一傢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傢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傢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傢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因此,小年那天晚上,傢傢戶戶都會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在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裡吃瞭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傢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
5、剪窗紙。剪紙是小年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在小年到來的時候,大傢都會剪貼窗花,為新春的到來做準備。剪紙的內容各種各樣,例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鴛鴦戲水等等。
6、吃餃子。小年那天除瞭要祭灶,民間還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7、掃塵土。因為過瞭小年,就離春節隻剩下六、七天瞭,所以大傢都陸陸續續的開始準備過新年瞭。而掃塵土也是小年過後的習俗之一。在很多地方,都把小年定為“掃房日”,為的就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因此,到瞭小年大傢都會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