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年的知識點
小年,通常指掃塵、祭灶的日子,被視為“忙年”的開始。由於南北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民間傳統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傳統。在清朝中期以前北方地區也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傢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瞭“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瞭,因此北方地區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2、小年的歷史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除夕。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如《釋名》中說:“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灶神信仰是民間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據我國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志《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詩》:“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小年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幹幹凈凈過個好年,表達瞭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近代我國一些地方流傳:“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說,官傢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傢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傢則是臘月二十五。其實,小年不分“官小年”、“民小年”,隻是在不同地區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同地區的官、民小年是相同的。傳統上的我國大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在臘月二十四。在清朝之前,北方地區官民也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因清朝中後期帝王傢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拜灶王爺,於是北方地區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在清朝中期之前,北方的祭灶日也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北方人都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如《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說:“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也說,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於坤寧宮。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傢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瞭“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瞭,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區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3、小年的習俗
(1)祭灶王
祭灶隆冬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可是這裡“過小年”的意思和“冬至”當成小年過的意思完全不一樣的。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從頭起始的意思,那時候把“冬至”農歷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臘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瞭,準備開始過除夕的“過小年”意思。區分與“冬至”的小年,人們普遍把臘月二十三定為“祀灶日”的。過去農村都用磚砌大灶的,房頂上有煙囪。祭奠灶神,那就是灶王爺瞭。
隻要傢裡開夥倉的,大灶頭傢傢戶戶少不瞭,貼在鍋灶墻上有灶神的像,兩旁都有對聯的,上頭還有橫批一條,一般都把灶王爺比做傢中主人的意思。想想倒也是的,民以食為天,要吃吧,就有燒和煮的,都靠大灶頭,灶神顯然位置顯赫。正因為灶王爺重要,大傢在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進行“祀灶”活動。供品中的甜食贏得瞭小孩子的歡喜,準備的充足,剩下的就到瞭孩子們嘴巴裡。
普遍點的糖瓜都有的,想必是經過糖嘖醃的冬瓜條子,裝上盆子即可以祭奠瞭;也有些是用非冬瓜做的小糖瓜的;棗子、柿餅少不瞭;還用黍米粉糕棗糕等,都帶黏性的。
為什麼要弄一些味甜的粘的東西來孝敬灶王爺呢?這是據說灶神上天是匯報去的,要讓他帶一張甜嘴巴去,這樣說的就都是好話,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說壞話的嘴,總之是為灶王爺塗塗口吧。有的人傢會真的在灶神的嘴邊或者鍋灶臺裡粘上一點塊糖;另外有人到灶門這邊裡塗上點酒糟或者老酒,這就叫“醉司命”瞭。灶王爺醉意朦朧,可不敢亂講話瞭。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隻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傢傢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2)掃塵土
過瞭二十三,離春節隻剩下六、七天瞭,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瞭。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傢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3)剪窗花
窗花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於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體現瞭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傢,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傢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4)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後,傢傢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制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傢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巧吃食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5)貼春聯
傢傢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傢可達三江”。
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傢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6)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幹凈,不留一點污穢。
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7)婚嫁
過瞭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瞭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