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
2、“魯迅”是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傢、思想傢、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3、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4、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傢”。
5、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等皆收於《吶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故鄉》論文集:《門外文談》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的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附集》、《準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8部。魯迅文集選《而已集》文選《魯迅傳略》;《偽自由書》文選《野草》《朝花夕拾》、《吶喊》;文集《且介亭雜文》、《二心集》;雜文集:《阿Q正傳》、《白光》《端午節》《風波》、《故鄉》、《孔乙己》。1918年5月發表首次用筆名“魯迅”的中國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後來又發表瞭《明天》、《社戲》、《頭發的故事》、《兔和貓》、《一件小事》、《鴨的喜劇》、《藥》、《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樓上》、《傷逝》、《離婚》、《孤獨者》、《高老夫子》、《示眾》、《長明燈》、《肥皂》、《幸福的傢庭》、《墳》文集《題記》、《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娜拉走後怎樣》《未有天才之前》、《論雷峰塔的倒掉》、《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說胡須》、《論照相之類》、《看鏡有感》、《燈下漫筆》、《春末閑談》、《論“他媽的!”》、《雜憶》、《從胡須說到牙齒》、《寡婦主義》、《堅壁清野主義》《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寫在‘墳’後面》、《藤野先生》、《父親的病》、《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反駁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瞭嗎》、《墓碣文》、《“友邦驚詫”論》,魯迅的自撰文《魯迅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