鴟義 chī yì
詞語解釋:
謂喪失天良的行為。《書.呂刑》“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孫星衍疏:“或今文‘鴟義’為‘消義’。《廣雅.釋詁》雲:‘消﹐滅也。’則‘消義奸軌’﹐或為消義善而幹軌法也。”一說謂盜賊狀如鴟梟。參閱孔穎達《尚書正義》引漢鄭玄說。
分詞解釋:平民:
普通的民眾;老百姓:平民百姓|平民階層|平民與貴族。
今文:
漢代稱當時通用的隸字。那時有人把口傳的經書用隸字記錄下來,後來叫做今文經。
盜賊:
1.劫奪和偷竊財物的人。
2.指搶劫偷竊的行為。
3.對反叛者的貶稱。
4.指外族入侵者。
呂刑:
《尚書》篇名。周穆王時有關刑法的文書,由於呂侯的請命,故名。近人有認為是春秋時呂國國君所造的刑書。
作亂:
暴亂;發動叛亂:制止作亂|盜匪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