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 kā sī tè dì mào
詞語解釋:
又稱“巖溶地貌”。由喀斯特作用(碳酸鹽類等可溶性巖石受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地貌。地表往往奇峰林立、崎嶇不平,常見有石芽、石溝、石林、峰林、溶溝等,地下則有地下河、溶洞。歐洲巴爾幹半島喀斯特高原這種地貌分佈廣,故名。中國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廣為分佈。
分詞解釋:分佈:
散佈(在一定的地區內):人口分佈圖ㄧ商業網點分佈得不均勻。
溶洞:
石灰巖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解、腐蝕而形成的天然洞穴。
地下:
1.地面以下;地層內部。
2.謂政黨﹑團體等處於非法﹑秘密活動狀態。
3.指陰間。
4.地面上。
峰林:
喀斯特地貌的一種地貌形態。規模比石林大,為高聳林立的山峰。分佈於石灰巖地區。以中國的桂林、陽朔最為典型,被稱為“中國式的喀斯特”。巖溶地貌:
即“喀斯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