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 chū fú
詞語解釋:
即頭伏。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或指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到第四個庚日之間的十天時間。
(1)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hot season]∶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是三伏中頭伏的第一天
(2) [the first day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通常也指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至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也叫“頭伏”
分詞解釋:庚日:
用幹支來紀日時,有天幹第七位‘庚’字的日子。夏至三庚數伏,就是指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初伏。
夏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在黃道上經過90°夏至105°的一段時間。約15.7天,為每年6月21日(或22日)至7月7日(或8日)。狹義上指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經90°的時刻,即6月21日(或22日)。黃道上經90°的點又稱“夏至點”。此日太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其後太陽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動,白晝漸短。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進入夏至,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害也迅速滋生蔓延,需加強田間管理。
時間:
①物質存在的可用鐘表來量度的屬性。某一過程的發生、發展、終止,既反映瞭過程的持續性也反映瞭順序性。過程的持續性表現為時間間隔,順序性表現為日期和時刻。
②見“時間與空間”。
頭伏:
初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三伏頭一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